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第一阶段:从1949年底到1953年,国家处在外御帝国主义侵略zd,内治战争创伤和恢复经济时期。
第二阶段:从1953年底到1965年,国防现代化建设突版飞猛进的重要时期。
第三阶段: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10年。
第四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权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观点,从而确定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
1949年4月成立抄中国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8月组建第一支飞行中队.11月空袭军司令部成立.1964年发射第一枚地地导弹.同年爆炸第百一颗原子弹.1966年战略导弹部队成度立.1970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知.20世纪70年代研制核潜艇.1980年成功发射洲际弹道道导弹.1999年研制无人驾驶飞机.
我国古代的国防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63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共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形成较为完整的古代国防理论体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时期),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2、趋向成熟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末,它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
3、第三阶段:丰富发展时期(秦至五代时期),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公元10世纪中叶,我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诸王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
4、体系完善时期(宋至清前期),大约从公元960年到1840年,我国经历了宋元明清(前期),这是封建社会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重要时期。
在兵役制度上,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人口状况和军事需要而发展变化。
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战争规模小,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度。
封建社会时期,民军制逐渐演变为与当时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兵役制度,如秦汉时期的征兵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兵制、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卫所兵役制等。
扩展资料:
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
我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
我国古代国防建设中,城池的建设时间最早、数量最多。城池建筑最早始于商代,随后,城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完善,一直延续到近代。因此,在我国古代战争中,城池的攻守作战成为主要的样式之一。
长城是城池建设的延伸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长城的建筑已经开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巩固国防,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开始将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长城连为一个整体,形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宏伟工程。
后经各朝代多次修建连接,至明代形成了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全长12700余里的万里长城。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兴建的伟大水利工程。隋炀帝时期,征调大量人力物力,将原有的旧河道上拓宽和连贯,形成运河北起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把南北许多州县连成一线,成为军事交通和“南粮北运”的大动脉,具有重大的军事和经济作用。
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朝开始的。14世纪,倭寇频繁袭扰我沿海地区,明朝在沿海重要地段陆续修建了以卫城、新城为骨干,水陆寨、营堡、墩、台、烽堠等相结合的海防工程体系,为抗击倭寇的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