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刘邦的父亲叫刘太公,他从未当过皇帝,因此按古代的那种注重君臣礼仪的思想,他就应该向他的儿子刘邦行跪拜之礼,但同时这也不符合当时的父子之礼,为了迎合当时这两个相冲突的礼仪,刘邦是怎么处理的呢?
在一开始的时候,刘邦见到刘太公要行父子礼,即使刘邦当了皇帝,他去拜见刘太公的时候,都要恭恭敬敬地行跪拜礼,和普通百姓家礼节一样。在朝堂上,文武百官跪刘邦,回到后堂刘邦跪父亲,一开始没什么问题。
是当时的家令(汉代官copy职)发现了这一问题。家令找到了刘太公,谈到刘邦给他行跪拜礼这件事,刘太公思考后虽然我是皇帝的爹,但我毕竟不是皇帝,为了维护我儿尊严,维护我大汉尊严,觉定要想个办法。
于是刘太公和家令想出了一个zhidao办法。刘太公在刘邦要来请安的这天。他早早起床洗漱完毕,拿着扫帚毕恭毕敬地站在门口,迎接刘邦。刘邦看到父亲今天有点反常,问发生了什么事儿。刘太公道我儿是君,我是臣,千万不可违反天下礼法。但刘邦却称我是儿,你是父,怎么违反礼法了,太公直言没有君跪臣的道理。刘邦听完,觉得好像也有道理,但自己不行父子之礼也不可以,后来就有大臣建议,尊太公为太上皇。刘邦听完后大喜,这样一来,这样既不违反礼制,也不违反孝悌。
微臣身上穿着铠甲,所以请大王(皇上)原谅百我不能行君臣跪拜之礼。
拂袖是振动衣袖,表示不悦或愤怒的意思。这并不是什么君臣礼节。你说的应该是清朝时期的“放哇哈”。
拂袖
振动衣袖,表示不悦或愤怒。
《太平广记》卷一七五引 唐 尉迟枢 《南楚新闻·崔铉》:“初李石镇江陵,辟为戎卒,一旦拂袖而去。”
《宋史》卷二八五《刘沆传》载:“”奉使契丹,馆伴杜防强沆以酒,沆沾醉拂袖起,因骂之,坐是出知潭州。”
《明史·王绂传》:“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e68a84e799bee5baa6338第四十七回:“先蔑睁目视曰:‘谋迎公子,是谁主之?今又立太子而拒我乎?’拂袖而出,见荀林父曰:‘吾悔不听子言,以至今日。’”
郭孝成 《山西光复记》:“ 李大声曰:‘余游历东西洋,外国革命事业,知甚悉。汝等如此行为,余决不愿与闻。’拂袖而出。”
放哇哈
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开衩、束腰,是窄袖口。
清朝服饰的“袖”。袖是满族服饰特有的一种袖子,就是在本来就比较狭窄的袖口的前边,再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因为形状像“马蹄”,所以人们都习惯地叫它“马蹄袖”,满族人则称它为“哇哈”。
马蹄袖平日绾起,出猎作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四开衩,即袍下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紧身保暖,腰带一束,行猎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
箭袖尤其适合冬季骑射。将它覆盖在手背上,无论是弯弓射箭,还是抖缰驰骋,都可以保护手不被冻坏。
为了让满族子孙不忘骑射本领,清太宗皇太极特别强调文武官员的官服一律都要带有箭袖。清朝的各级官员们平时把箭袖挽起来,在朝见皇上或者王公大臣时,敏捷地把袖子掸下来,然后两手伏地跪拜行礼,这一动作成为清朝礼节中规定的动作,叫作“放哇哈”。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的甩两下胳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