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释义】孔席:孔子的坐席。墨突:墨子的烟囱。人们用“孔席墨突”形容忙于世事,到处奔走。
【出处】此典出知自《淮南子·修务训》:“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是以圣人不高山,不广河,蒙耻辱以千世主,非以贪禄慕位,欲事起天下之利,而除万民之害。”
这段话意思是说:道
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到处奔走游说,甚至有时连坐席也没有坐热,就又起身走了。墨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之道,也是不辞劳苦地四处奔波,周游列内国,往往到了一个地方,烟囱还没有烧黑,就又动身走了。因此圣人不以山容为高,不以河为宽,忍着耻辱求谒当时的国君,不是贪图俸禄,也不是羡慕爵位,而是想担起天下重任,为天下百姓兴利除害。
【释义】“强弓劲弩”指的是军备充实,武器精良,势力强大。
【出处】此典出自《战国策·韩策一》:“天下之强弓劲弩,皆出自韩。”
战国时,纵横家苏秦去游说韩王,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
苏秦到了韩国,受到韩王接见。他对韩王说:“韩国地势很好,北面有巩洛成皋作为防御要塞,西有宜阳copy常阪作为防御屏障,东有苑穰洧水,南有陉山层层相卫。而且韩国方圆千里,拥有数十万兵马,‘天下之强弓劲弩,皆出自韩’你看,韩国多了不起呀!”
韩王听了,面有喜色。苏秦又说:“韩zhidao国有坚甲利兵,训练有素,也非常英勇,一人能抵一百人。再加上大王贤明能干,领导有方,完全有能力联合齐、楚、燕、赵、魏等国共同抗击强秦。但是,我听说大王打算服从于秦国,这是真的?”苏秦停了一下又说:“如果真是这样,必然会为天下人所耻笑,我也将为大王感到羞耻。”韩王听了,攘背按剑、仰天叹息。他坚决而愤愤地说:“寡人虽死,必不事秦!”
【释义】表示自毁音容,使人不能认出,以便报效恩人或报仇。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
春秋末期,赵襄子联合韩、魏,共同灭了智伯,平分了智伯的土地,把智伯全族的人都杀了个一干二净,还把智伯的头骨制成便器,用来装粪便。
豫让是智伯的一个门客,他曾受到智伯的礼遇,见智伯的下场这么悲惨,就痛哭流涕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62,发誓要杀掉赵襄子,为智伯报仇。于是,豫让装扮成奴仆,怀里揣着匕首,混进赵襄子家的厕所里,准备伺机刺杀赵襄子。谁知赵襄子非常警觉,豫让被他发现,赵襄子让卫兵把豫让抓了起来。赵襄子问他是什么人,为什么想刺杀自己。豫让毫不隐瞒,告诉赵襄子说:“我是智伯的门客,要杀你为智伯报仇!”
赵襄子很赞赏他的气节,就把他放了。在放他的时候,赵襄子问豫让:“今天我把你放了,你能不能不再打我报仇?”豫让说:“你放了我,是你对我有了私恩,但我为主人报仇是大义,我不能为了私恩而忘了大义。”赵襄子手下的人见他还要找赵襄子报仇,就要把他杀了,可赵襄子说:“我已说过要放他,不能反悔。今后我小心躲着他就是了。”
豫让为了能混到赵襄子身边,想方设法化装,他用漆把身上涂了一遍,看起来就像是身上长满了癞子,然后扮成乞丐。有一回,豫让的妻子看见了他,从他说话的声音判断出他是豫让。于是,豫让又吞下火炭,把自己的嗓子弄沙哑了。后来,就是豫让的妻子见了他,听见他说话,也认不出他了。
有一次,豫让得知赵襄子要去一座桥,就埋伏在桥下准备行刺,结果又被赵襄子发现了。赵襄子把豫让抓起来,表示不会再放他。豫让希望赵襄子脱掉衣服,让他在衣服上刺几下,对智伯好有所交待。赵襄子满足了他的愿望,豫让如愿以偿,就自杀了。
【释百义】“出一头地”的意思是高人一等。
【出处】此典出自《宋史·苏轼传》:“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北宋诗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度,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又都属于“唐宋古文八大家”。所以,苏轼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苏轼十岁时,父亲到四方讲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向他讲述古今成败的问道理。苏轼听后,就能讲出其中的主要道理。苏轼长大后,通晓经史,每天写出数千字的文章。宋仁宗嘉祐二年,二十一岁的苏轼考取进士。当时,科举考试中作弊之风非常严答重,主考官欧阳修有志改正弊端,审卷十分严格。当他看到苏轼的论文《刑赏忠厚论》时,非常赞赏,想把专苏轼列为第一名,但是又怀疑这篇文章是苏轼请别人代写的,因此只把他列为第二名。
后来,苏轼把自己的文章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看后,认为苏轼才华盖世,就对梅圣俞(即梅尧臣,北宋诗人)说:“我应当让此人(指苏轼)高出自己一头。”听到苏轼这些话的人属,都不断地议论纷纷,心里不服。可是时间一长,他们都心悦诚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