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这是《中庸》开篇的一句话,直接点出了儒家义理之核心——至百善的形上天命下贯于人的身上,人籍此方能有道德行为的先验根据和终极依托,德性化成的效果也才能得到坚实的保障。度但同时此根据与依托又非外物,而是内在于人,为人本质的性,性就是天命,因此既超越又内在,有既能摒弃经验界利欲又不沦为基督教一样外在的道德他律之双重功效。知然后确定率性的人生目标,确定修道的实现途径,于是内圣成德以通达天人合一的根据就明白的彰显出来道了。
根据道的原则来施行自身的修养。原句出自《中庸》,是:修道谓之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9教。
这句话的原句是:修道谓之教,出自《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所给予人的气质叫做性;依照本性去做事叫做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这个道,不能离开片刻我的身心;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正道了。
儒家崇尚人性本善,而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坏,都是源自后天环境。因此,这里的性,指的是善良的人性。
修道,即非修道,只是假名为修道。因为不是我做主而修道,而是我无为而道自为之。任道自然运化于身中名为修道。
通俗的说,修道是人在入定中见性直至打成一片的过程。
扩展资料
《中庸》简介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中庸
百度百科 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