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巴黎圣母院》主要讲述了丑聋人卡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克罗德收养,在巴黎圣母院的钟楼上做一个撞钟人,克罗德神父外貌看似正经,但在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美拉达后,被爱斯美拉达的美貌深深吸引。
后来指使卡西莫多强行掳走爱斯梅拉达,途中被福比斯――骑兵上尉队长所救,埃斯美拉达因而爱上了福比斯。但福比斯生性风流。克罗德劫掳不成,对福比斯怀恨在心便刺杀福比斯,但没有死。
事情败光后就嫁祸于埃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就在行刑时,卡西莫多救走了爱斯美拉达,卡西莫多将爱斯美拉达藏身于圣母院中。
乞丐群众为了救爱斯梅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卡西莫多大战,爱斯美拉达被由克罗德带领的军队绞杀在广场上,卡西莫多愤然将克罗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最后卡西莫多抚着爱斯美拉达的尸体自杀。
扩展资料:
小说《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浪漫离奇而凄婉动人的,其间深邃的主题更是耐人寻味。雨果在他的长篇小说《海上劳工》的序言中提到:“宗教、社会和自然,这是人类的三大斗争”,《巴黎圣母院》是为了控诉宗教的宿命而作的。
小说通过爱斯梅拉达的悲剧,揭露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黑暗,抨击了可教会的邪恶势力,尤其是,小说通过克洛德这个核心人物的描写,对宗教教义与宗教生活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在雨果笔下,副主教克洛德首先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是制造爱斯梅拉达悲剧的罪魁祸首。作品的深刻之处,在于把克洛德写成宗教教义和宗教生活的牺牲品。作为“牺牲品”的克洛德,他并非生来就是残酷险恶的,他的性格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青少年时期,克洛德是一个纯正、善良的人。然而,似乎命运早已决定,他从小就被父母送上了当牧师的道路。在他十九岁的时候父母双亡,抚养幼小的弟弟成了他不容推辞的义务。
这种兄弟俩相依为命的这种生活,是克洛德感受到了人世间发自心灵的那种骨肉之情。再后来又出于爱和怜悯收养了怪物般的弃儿卡西莫多。疼爱兄弟收养卡西莫多都体现了他人性中的爱的情感的一种真实自然的表现。
也体现了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基督教的博爱和天然的人性之爱在克洛德身上是高度统一的。然而,长期的宗教生活,使成人之后的克洛德在情感-心理上发生了变异。
长时期对情感的克制,导致了整个心理结构的不平衡,以致变形扭曲。面对天使般的爱斯梅拉达,爱欲的唤起和受挫使他的性格在极度扭曲后走向了邪恶。由此我们可以看7a64e59b9ee7ad94333到宗教生活和宗教教义对人性的压抑。
克洛德·弗洛罗是中世纪教会恶势力的化身,也是教会宗教生活的牺牲品。小说通过教会恶势力化身的克洛德的描写,揭露了中世纪教会伪善的一面。
通过宗教生活牺牲品的克洛德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被教会控制下的中世纪宗教文化、教育对人性的束缚,揭示了教会生活的不人道的一面,从而表现了对宗教生活合理性的怀疑,对教会和宗教教义的批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1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在法国,被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推翻的波旁王朝,在国外封建势力的支持下,于1815年复辟。当时的巴黎,宗教势力邪恶黑暗,封建等制度十分残酷,封建主义压抑下的人性扭曲堕落。
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下层人民,处于令人深切同情的境地。饱受压迫的人民群众奋起反抗,与两股势力展开英勇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雨果感受到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与残忍,创作出《巴黎圣母院》,借15世纪的巴黎社会反映现实生活。
艺术特色
小说艺术地再现了15世纪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
小说中的反叛者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菲比斯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黎圣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