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因为封建社会是父系社会,讲究的是男权主义,只有男人可以上学读书,考取功名,做官统治。抄只有男人才可以子承父业,当家做主。只有男人才可以经商,抛头露脸,外出学艺,自立门户,拍板决策。封建社会是压制女性的,没社会地位,不可以上学识字,不可以抛头露脸。所以,给孩子上人生课,讲道理,谈理想志向,就只有父亲来启蒙并负责。并且父亲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为孩子树立好榜样,指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人生,社会,从而成长后从容走向社会。而母亲基本是代表水,温润生命,照顾孩子起居,衣食住行就算尽到义务了。总不至于让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给孩子讲好道理,这门大学问,对吧?不然不会有父亲是座山的比喻,四平八稳,坚强伟岸,刚正从容的形象深入人心呢。当然如今女性社会地位不同了,男女平等,父母都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好孩子。需要说明的是,三字经创作于古代的封建时期,不可避免留有那个时代的印记,也会因那个时代的思想观念的局限zd,不够开明通达。一个时代一个样子,思想观念也大大不同,价值观也差异很大,需要你理解那个时代,然后就会多一分理解,但可以不赞同。
意思是: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出处:《三字经》
《三字经》部分精选:
《三字经》
【作者】王应麟 【朝代】宋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翻译: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3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字经》
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抄学,老何为。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此语出自(三字经),原为"养不教父之过″。意思就是生养孩子而不加以教育,是父亲的过错。所以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