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中华成语故事集
大器晚成
大器:比喻大才。指百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度。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知的安慰话。
大器晚成原意是铸造越大个头的铸件(如鼎、钟)所需要冷却凝固时间就道越长,冷却时间足够长,铸件方能“成器”。回现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答
孔子、贝多芬、居里夫人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在当时除受到鲁国短期重用外,一直流浪式的周游列国。孔子绝不以当时的任官、富贵的标准为意,他“晚成”而为中国万世之大成。
贝多芬在世时,他的乐曲一直不被正统派承认,他本人穷困潦倒。然而,他不以当时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成败,一味地凭自己的音乐感觉创作下去。直到他临死时,他的伟大乐曲的魅力,才开始被社会发现。如果他不“晚成”,就很难说他会成为不朽的音乐家。
居里夫人发现了钋元素,此后又发现了镭,然而法国皇家科学院竟然不让她作院士。当时的院士都是以化学知识渊博而入选的,但他们却没有自己的独创。居里夫人如果为了作院士,她就得放弃熬炼沥青,而去背诵别人的化学著作。然而,她选择了“大器晚成”的道路,后来竟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金。
叔本华、尼采、萨特
叔本华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尼采著《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等,萨特著《存在与虚无》等书,在哲学上树立起崭新的学派。他们并没有按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哲学评论标准来使自己成为哲学家、哲学教授,而是使自己晚成,达到哲学宗师的地位。梁启超论成败:天下之事无所谓成,无所谓败
梁启超《自由书·成败》:“凡任天下大事者,不可不先破成败之见。然欲破此见,大非易事。”
他提出:“必知天下之事,无所谓成,无所谓败。”
“何言乎无所谓成?天下进化之理,无有穷也,进一级更有一级,透一层更有一层。……以有穷者入于无穷者,而欲云有成,万无是处。”
“何言乎无所谓败?……败于此者或成于彼,败于今者或成于后,败于我者或成于人。”结论:“知无所谓成,则无希冀心;知无所谓败,则无恐怖心。无希冀心,无恐怖心,然后尽吾职分之所当为,行吾良知所不能自己,奋其身以人于世界中,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这便是晚成而为大器的精神境界。
梁启超:敢为天下先
同上文,梁启超说:“老子曰:‘不为天下先。’盖为天下之先者,未有不败者也。然天下人皆畏败而惮先,天下遂以腐坏不可收拾。……天下之事,往往有数百年梦想不及者,忽焉一人倡之,数人和之,不数年而遍于天下焉。苟无此倡之之一人,则或沈埋隐伏,更历数十年、数百年而不出现,石沉大海,云散太虚而已。”
其实,梁启超立意非常正确,只是冤枉了老子。老子也是主张“为之于其未有”(六十四章),主张不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六十七章)肖者,象也,不要一味模仿别人,自己独创,才能大,“大器晚成”之大也。
“我欲独异于人”(二十章)。这些都是老子主张独创之言论,与“大器晚成”相呼应者也。
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31不是指创造,而是指统治者守国三大法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不敢把自己放在人民之前面,是指统治者应该吃苦在人民前面,享乐在人民后面,是范仲淹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老子在六十六章已经先行说明此意:“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
超越前贤
清代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代龚自珍:
河汾房杜有人疑,各处千秋处士卑。
一事平生无齮龁,但开风气不为师。
金人元好问题: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宋人戴复古:
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唐人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王杨卢骆,唐初四大才子)
大器晚成百 [dà qì wǎn chéng]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
大器晚成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dà度 qì wǎn chéng,原意“铸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钟)越晚成型。”喻指“专越是大才能的属人通常越晚成功。”出自《老子》。
出处《老子》
释义
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成语解释
大器:比喻大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