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书上翻译是对的,这句话说的是,智者不一定博学,而博学不一定说明这人就有智慧.能从一件事看出真正内涵道理的是智者.在没有看一件事知前就已经知道这件事的结果那叫博学.结论就是:智不等于博.
用来说明谦虚的人
心里清楚的人是不会发表言论的,
是说话不绝的人,都是浮浅之辈
当然后两句是说的特殊情况下,明白一件事的人不一定很有才华,相反,有才华的人也可能会在一些小事上犯错误
释义:明于道的人不见得博学,博学的不见得明于道。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
真实的表述不见得漂亮,漂亮的表述不见得真实;善良的人不见得擅长道义之辩,擅长于道义之辩的不见得善良;明于道的人不见得博学,博学的不见得明于道。圣人不堆积这些德能表观以及功果财富的附赘。
他尽力帮助人民,他自己也更充实;他尽量给予人民,他自己也更丰富。理想的行为方式是顺导万物而不妨害万物,圣人的行为准则是虽有作为但不与人争。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二、赏析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66”:“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