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足不出户
zú bù chū hù
[释义] 户:百门。脚不跨出家门。
[语出]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度》卷二十五:“却说苏盼奴自从知赵司户去后;足不出门;一客不见;只等襄阳来音。”
[近义] 深居简道出。
[反义] 走南闯北。
[用法] 用于形容由羞涩或腼专腆等而不常出门。一般作宾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旧时妇女大属多数都是~的。
[英译] never to leave one’s home
是成语。
三过家门而不入
[成语拼音]:sā抄n guò jiā mén ér bù rù
[成语解释]:指夏禹治水的故事,比百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典故出处]:陶铸《崇高的理想》:度“如众所周知的,夏禹在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百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度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这些记载都是颂扬大禹一生为公,竭尽全力治理洪水,解除民众受水患所苦的崇高行为。据说,禹妻涂山氏生启时,禹也一直在外治水。禹的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受到了民众的赞扬,也为舜所重视。所以舜在晚年举荐内禹为继承人,并把首领的位置禅让给禹。
后来,人们用三过家门而不入来表示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通过这个典故,倡导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责任心与献身精神,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我们要学习古人容的献身精神与主人翁的责任心态。
一、成语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
1、故事: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
2、出处:《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7a64e4b893e5b19e338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
3、典故释义:三过家门而不入,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二、原文: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披发缨冠救之,可也 。乡邻有斗者,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三、译文: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
四、关于禹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 (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 ,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 。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