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公元1644年3月19日,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在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攻入北京之时,以一根绳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崇祯是自杀这已确信无疑,但他究竟是吊死在什么地方,却始终说法不一。
据《明季北略》载:“丁未五鼓,上御前殿,与二人手自鸣钟集百官,无一至者。……遂自缢于亭下(万岁山寿皇亭)海棠树下,太监王承恩对面缢死。”
《明史》第390卷的《流贼传》记述:“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鸣钟集百官,无至者。乃复登煤山,书衣襟为遗诏,以帛自缢于山亭,帝遂崩。”
另据《甲申传信录》称:“上怆惧还宫,易履,与承恩走万寿山,至巾帽局,自缢。”
而《明亡述略》中记载:“丁未,内城陷,帝崩于西山。”
后来,现代学者俞平伯在其《崇祯吊死在哪里》的文章中,引述西方作家邓尼的评述。在述及崇祯自杀前曾残暴地亲手砍伤自己的女儿长平公主后写道:“她那精神错乱的父亲就走出宫廷爬上煤山,在那里又查看外来的大炮,他又给李自成写了血书,要求他不要压迫老百姓,不要再用那些不忠的官僚,然后e68a84e8a2ade79fa5e98193337他自己就在管园人所在的小屋里的椽子上吊死了。”
上述关于崇祯之死,有说他手敲大钟,无人听唤,失望之极,吊死在海棠树下;有说他情急之下,用衣襟写下遗诏,后吊死在亭子间;有说他惊恐之余,也未忘了换下皇袍、鞋子,选在巾帽局一死;尤其是那西方人更是想像丰富,将崇祯死前对百姓的挂念写得情深意切。
但是,读了这么多种说法,你能弄清崇祯到底是死在什么地方?他死前又是什么样子呢?
崇祯皇帝朱由检,见到大势已去,安顿了后事之后在景山找了歪脖子树上吊身亡。
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2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即明思宗(1627年—1644年在位),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
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天启二年(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登基,改元崇祯,后世称为崇祯帝。
崇祯帝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可惜其生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
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
扩展资料: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虽然深恶魏忠贤的专权,但是毕竟自己羽翼未丰,不敢轻举妄动,于是韬光隐晦,等待时机,正值巅峰的魏忠贤并没有把这个孩子放在眼里。
认为不过是和他哥哥熹宗一样的年轻后生,不会有多大的作为,于是更加猖獗,甚至要求各地为他建立生祠,罪恶已经招然于世。
朝内朝外怨声载道,崇祯皇帝抓准时机,先以迅雷之势除掉了魏忠贤倚为左右手的崔呈秀,然后对魏忠贤的爪牙痛下杀手,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魏忠贤自知罪恶深重,在途中上吊自尽了。崇祯皇帝谈笑间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大明江山的中兴成为了可能。
但是随后的一系列错误使得他最终没有实现中兴的梦想。当时明朝最大的敌人还是东北的后金,即后来的满清政权,此时清太祖努尔哈赤已经去世,太宗皇太极在位。
双方多次爆发战争,而战争的结果多是以明军的溃败告终,诺大的一个朝堂上竟找不出一个象样的元帅,崇祯皇帝对此当然不能甘心,于是他想到了袁崇焕,这个被百姓称为‘袁长城‘的人物。
当初在宁远城用大炮打伤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就是这个袁崇焕。由于阉党的迫害,他被迫离职,这次被崇祯皇帝重新起用,自然踌躇满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恢复大明的江山。
一经上任,他就把东北的防务布置的井井有条,使后金不敢窥盱宁锦一线。但袁崇焕的敌人毕竟是蒸蒸日上的后金政权,是多谋善断的皇太极。
更重要的,袁崇换的主子是崇祯皇帝,心急、多疑是崇祯的致命弱点,这就决定了袁崇焕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去施展他的抱负,更可悲的是皇太极的一个小小的反间计。
就毫不费力地致他于死地了。皇太极绕过山海关,从京畿的北面越过长城,威胁北京,袁崇焕率部回京勤王,正当袁崇焕部开到北京城下的时候,清军突然鬼使神差的出现了。
给崇祯造成了假像,是袁崇焕部引清军来攻城的。因此,城上的守军坚决不准城外的部队进城,千里奔袭而来的袁军此刻已是筋疲力尽,即不能进城休整,又要面对强大的八旗军队。
但是袁军还是成功的打退了清军的进攻。是夜,皇太极派手下心腹将领在明军俘虏面前大肆宣扬如何与袁崇焕约定献城投降,然后故意放俘虏逃跑。
俘虏怎知是反间计,回城后一五一十地向崇祯皇帝作了汇报。本就多疑的崇祯将几见事联系到一起,便认定袁崇焕必是汉奸无疑。
于是将袁崇焕诳进城内,打入大牢,并于数月后凌迟处死。从此,明朝失去了唯一的东北屏障,八旗军队得以驰骋东北大地如入无人之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由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