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鸦片战争之后,古老的中华帝国已经没有办法遏制西方列强的压迫,那时候的清政府是落后挨打、倍受列强欺凌,我们曾经经历一次次的列强的进攻,而且多次败下阵来。大家都知道,甲午战争我们遭到惨败,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又引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趋势,洋务新政中积累的财富也都被消耗殆尽。而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且强迫中国签订的《辛丑条约》,确立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外国军队驻扎于首都周围的地方,撤掉北京沿海的所有炮台,使中国解除了防务,而由于列强对中国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终于被不平等条约体系所束缚,中国一步一步沉沦,逐渐落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过程。
这个历史过程当中,中国人民不会甘心帝国主义侵略的事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反帝活动也日益活跃。特别是1901年以后,中国国内掀起了各种各样的斗争,拒俄运动、反美运动、收回利权运动、拒英运动、拒法运动,以及反对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反对签订“中日密约”的运动。1919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学生和工人运动,反对日本侵占山东,抗议巴黎和会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迫使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新的生产力、新的阶段、新的思想和主义伴随这些斗争在中国出现,使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但是也要注意到,我们一次次的斗争都是很不幸以失败告终的,结束这个失败,使持续失败的局面改善的是什么呢?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的抗日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1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了对外战争的胜利。我想,由于这个战争的胜利,中国终于废除了列强加在中国身上的不平等条约的锁链,由于这个胜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由于这个胜利,中国成了联合国的发起国和常任理事国,由于这一胜利,中国赢得了反法西斯各国的尊重,开始登上了大国活动的国际舞台,摆脱了弱国的阴影。可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从全面意义上完成了近代中国从沉沦到上升的转变。所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是中国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字少了点…?
最根本的原因是清政府及民国政府的腐败无能,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但由于清王朝这个封建地主政权腐朽没落、枉自尊大,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借机侵略中国,但其实质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销售鸦片.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逐渐冲击着中国封建经济。 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更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1851年,洪秀全领导号召农民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朝对峙。1856年,太平军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沦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56年,英国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条约》,但遭清政府的拒绝.英国借此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英法联军出兵侵略中国,美俄是帮凶.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但其实质与鸦片战争一样,因此叫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劫,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弈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接着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了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以弈欣为首。发展中国军事、民用、教育等,中国资产阶级产生并且有所发展。1883—1885年,中法战争,签定《中法新约》,标志着中国西南的7a64e4b893e5b19e361门户被打开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起义,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甲午战争是日本发动的第一场大规模侵略战争,抗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迄今为之最后一场大规模侵略战争。两场侵略战争发动者都是日本,侵略对象都是中国,但结果却完全不同:甲午战争以日本胜利而结束,日本开始走上了疯狂的军国主义侵略扩张之路,而中国却因惨败导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陷入丧权辱国之痛中猛醒;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32抗日战争终结了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侵略扩张之路,使日本濒临灭顶之灾,中国则取得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实现中华民族由屈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明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日两国都在纪念和反思。把这两场战争联系起来研究,将为我们提供更多重要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甲午战争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而只是日本作为一个集武士道、法西斯、军国主义为一体的走侵略扩张道路国家的缩影,可以说,从甲午战争到20世纪40年代的半个世纪,日本与中国、俄国(及苏联)、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美国、澳大利亚几乎全世界主要国家都交过战,将战火烧向整个亚太地区,其疯狂程度在人类历史中亦为少见。可见,日本作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西斯轴心国之一和发动东方侵略战争的策源地,绝非偶然。
回顾屈辱悲壮的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间,世界列强几乎都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尽管中国人民进行过一次又一次抵抗,但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的。
抗日战争则完全不同。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共赴国难,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决定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抗日战争中,以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反侵略战争的历史丰碑,实现了近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全民族共同抗敌的崭新局面。中国人民以长达14年的持久抗战、3500万的伤亡战胜日本法西斯。
其中,最精彩的是把抗日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制定了一整套开辟敌后战场、开展大规模游击战争的纲领、原则和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四大敌后战场,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并与正面战场相互策应,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两个战场的战略格局。
一部伟大的抗日战争史,是中华民族战胜外敌入侵并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财富与理论宝库。
近些年,日本一个退役将领说:一个自卫队员的战斗力相当于2个美国军人、4个俄罗斯军人、8个中国军人。其实,这只是一种狂妄和无知。这里,我用抗日战争史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早在70多年前,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的《论持久战》中就指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战略局限:
一是没有战略纵深,日本陆地总面积不足38万平方公里,四面环海,本土狭小细长,战略纵深短浅。但大城市密集,工业集中,战略物资储存集中,无法进行大规模作战防御。
二是没有战争潜力,没有维持战争的各种资源,没有能够确保资源输送的交通线。
三是失道寡助。凡是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没有一个是好下场,日本和周边没有一个国家关系搞得好,都是死敌,必然走向毁灭。
这是日本与生俱来的三个先天不足,必然失败。
不仅如此,我还做了一个统计,自抗日战争以来的历次反侵略战争,包括抗美援朝、中印边境自卫还击,还有中苏、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等。中国都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都打赢了。靠的是什么?可以说,仅以机动灵活的敌后游击战,就令日本鬼子胆战心惊。
宏大而持久的敌后游击战,使中国的地理优势得到极大发挥,使千百万民众参加战争成为可能,积少成多、积小为大,有效地牵制和歼灭了大量敌人,使日军不得不将大量的野战军分散配置在战线后方,沦为对付游击队的守备部队,使日军不仅无法利用占领区资源从事战争,还要将自身更多资源投入到对付游击战的无底洞,敌后战场紧紧的套住了日军在中国近70%的兵力,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
可见,那位日军将领为井底之蛙,不自量力。
借此机会,我建议《参考消息》组织更大规模的系列研究,把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取得的反侵略战争胜利的成果一个个的研究起来,把民族复兴历史长河的大浪一浪推一浪,奔涌向前。
摘自360图书馆,谢谢。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7周年。两次战争的结局虽然迥异,但都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人云:“谈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重新回首从甲午惨败到抗战胜利的历史,我e5a48de588b6e799bee5baa6338们不禁发问:甲午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意识是如何从无到有,从低迷到空前觉醒,最终激励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甲午战争以来,各种政治团体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登场,为何力量弱小的中国共产党在不到20年时间即以星火燎原之势赢得民心,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从甲午惨败到抗战胜利,中华民族为何能打破国运日衰的局面,渐渐开启复兴之路?
“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
中华民族意识从无到有,从低迷到空前觉醒
“九一八”事变后不到两个月,面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当时供职于国立上海音专的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黄自,满怀激情,创作了抗战史上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作品——《抗敌歌》。黄自在歌词的开头,以自问自答的三句话——“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我们四万万同胞”——来呼唤民众觉醒,这里不仅涉及近代国家主权的观念,更涉及中华民族意识。
回溯历史,自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的50余年间,中国已与西方列强交战数次,结果绝大多数以失败而告终。当时,虽有朝廷大员叹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但对广大民众而言,却多以事不关己的心态泰然视之。在甲午战争中,日军侵占中国沿海部分城乡,一路烧杀抢掠,当地居民出于义愤,激烈抵抗。但清廷却担心有人乘机起事,极力压制民众的抗敌热情。个别官员甚至把甲午战争看成是李鸿章与日本人之间的战争,俨然是在“坐山观虎斗”。北洋将领在前方指挥抗敌的同时,还要忍受一些人的冷嘲热讽。
乙未战败后,台、澎被割让,民族危机加深。社会上虽有谭嗣同“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怆诗句,康有为“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的高亢呼声,但也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在一般民众那里,仍缺乏最基本的主权国家概念和上升到中华民族层面的民族意识,“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日俄战争期间,清廷宣布“中立”,任凭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军队在自己的土地上厮杀。鲁迅笔下凑热闹的看客,正是对这一时期民众麻木不仁的真实写照。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使中国人民第一次接受了民主的洗礼。他基于凝聚民族整体精神之考量,提出“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并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使“中华民族”的概念从此深入人心,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中国带来了民主与科学,更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准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以国共第一次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迅速席卷全国,工农运动广泛开展,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政治影响,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都有了明显提高,关注时政、心系国运的普通民众与日俱增。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海内外华胄“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族觉醒和民众动员都达到空前高度。
正是由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才使中华民族凝聚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面对外敌入侵,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最终赢得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自甲午战争到抗战胜利,各种政治团体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亮相:从维新派、立宪派、宗社党,到进步党、交通系、研究系;从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到国民党、青年党、民社党;……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它们或执政,或在野,都提出过自己的政治主张,有的也是以救国救民为目的,但最终能够真正引领中华民族走上实现伟大复兴之路的,却只有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只有50余名党员,力量十分弱小,又不执掌中央或地方政权,但在其后不到20年时间内,即以“星火燎原”之势赢得民众支持,并在敌后战场独当一面,进而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都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它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触角不断延伸,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在民族大义面前,国共两党“渡尽余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实现第二次合作。
在中华民族面临存亡绝续之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愿与人民同患难,誓拼热血固神州”。他们夙夜匪懈,宵衣旰食,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支援,相互配合,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抗日战争期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条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毛泽东同志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的形势和敌、我、友三方的具体情况,发表了光辉著作——《论持久战》,清晰地回答了有关抗日战争的种种问题,解答了人们心中的思想疑惑,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还始终高举抗战、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坚决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烽火的洗礼中,已经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甲午到抗战,中华民族从国运日衰,渐渐开启复兴之路
1917年7月,年仅19岁的青年才俊周恩来,在负笈东瀛前夕,为同学书写了“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临别赠言。胸怀鸿鹄之志的他坚信:中华民族日后必能摆脱近代以来国运日衰的局面,迈向民族复兴之路。而这条道路的成功开启,是几代中国人通过漫长艰辛的探索才取得的。
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学者魏源便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使中国社会“风气日开,智慧日出”。19世纪60年代,在恭亲王奕欣、两江总督曾国藩等人的推动下,清廷自上而下开始进行洋务运动,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谓“同光中兴”只是回光返照,洋务运动并未挽救清朝国运日衰之势。
甲午战争前,实际把持朝政的慈禧太后,生活奢靡,滥用国帑,甚至挪用军费来兴修皇家园林。当时的官场更是乌烟瘴气,贪渎成风,位高权重的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贪得无厌,号称“晚清首富”。清廷的腐朽统治,惹得民怨沸腾,“流寇”四起。
昔日的“老大帝国”在甲午战争中溃败,深深刺痛了国人的神经,改革政治制度的变法呼声四起。其后的日俄战争,幅员辽阔的“北极熊”沙俄,也败在了“蕞尔小邦”手中,更加促使国人进行深沉的反省。由于日本的文化传统和在近代初期的历史遭遇与中国相似,便成为中国可资学习的便捷榜样。一时间,“学西洋不如学东洋”的观念在社会上流行,赴日留学掀起高潮。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留日学生中,后来涌现出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和学者,为推动中国社会各领域的近代化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0世纪初,一系列重大事件从不同角度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清末新政,促进政权机构、教育、法律和军队近代化,特别是“预备立宪”在专制思想体系中透进了一丝民主的曙光;民国肇建,政体一新,民主共和从此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以国共第一次合作为基础的北伐战争,荡涤了北洋军阀势力,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使全国人民接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所有这些,都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陕甘宁边区政府,本着“三三制”原则,进行民主尝试,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构筑了雏形,也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积累了经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致力于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日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行了预演。
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在某些领域进行的探索,客观上也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如:抗战初期的经济政策,总体顺应了全国抗战的潮流,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战时开发西北的战略,为改变西北地区的落后面貌奠定了初步基础,也为打破日军经济封锁、支持长期抗战提供了保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仍将巨额资金投向教育,为日后各领域大批人才的涌现提供了基本前提。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作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一扫百年来中华民族屡战屡败的精神积弊和悲观阴霾,鼓舞中华民族走出屈辱的历史低谷,重新找回了自尊与自信,证明了中国人民能够在最危险时刻开辟救亡图存的新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是无限的!在抗日战争中,近代以来列强凭借武力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被废除。战后,中国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跻身“四强”之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点!
总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是每位中华儿女都无法忘却的记忆。前一阶段,“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后一阶段,“中兴日月,再开宏造”。两次战争结果判若云泥,更加警示国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今天,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痛饮黄龙君莫醉,须知东海尚藏鲸”,值此甲午战争爆发两甲子之际,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们更应同心同德,励精图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正能量!(作者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