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三过家门而不入亦称三过其门而不入,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1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这些记载都是颂扬大禹一生为公,竭尽全力治理洪水,解除民众受水患所苦的崇高行为。据说,禹娶涂山氏之女,第四天就出去治水,直到生启时,禹也一直在外治水。到启长大了,禹还在外边治水,这期间禹因为担心因私废公,三次过家门而不入。禹的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受到了民众的赞扬,也为舜所重视。所以舜在晚年把禹举荐给上天,把首领的位置禅让给禹。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当年帝尧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在这种情况下又没有合适的人选去治水,没有办法之中帝尧便任命崇伯鲧(即禹的父亲)治河,后来因“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而被舜派祝融殛死,传说“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与此同时,帝舜使禹继鲧之业。禹因为其父治水不成被舜陷害的前车之鉴,故而“劳身焦思,居外三十年,过家门而不敢入”。 [1]
后来,人们用“三过家门而不入”来表示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百
《孟子·滕文公上》载,“禹疏九河……八年于外,三过家度门而不入”。
《史记·夏本纪》载,“禹……居外十三年,过门而不入”。
这些记载都是颂扬大禹一生为公知,竭尽全力治理洪水,解除民众受水患所苦的崇高行为。据说,禹妻涂山氏生道启时,禹也一直在外治水。禹的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专,受到了民众的赞扬,也为舜所属重视。所以舜在晚年举荐禹为继承人,并把首领的位置禅让给禹。
一、解答:
三过家门而不入亦称三过其门而不入,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 《孟子·滕文公上》载,“禹疏九河……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史记·夏本纪》中也有记载。
二、拓展:
1、原文: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於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史记·夏本纪》)
2、译文:
禹的为人,办事敏捷而又勤奋,他的品德不违正道,他仁爱之怀人人可亲,他讲的话诚实可信,发出来的声音自然地如同音律,动作举止自然地可为法度,乃至重要规范准则都可从他身上得出。他勤勉肃敬,可作为人所共遵的纲纪。
禹就和伯益、后稷一起奉帝舜之命,命令诸侯百官征集民夫,展开平治水土工作。随着山势树立标识,确定那些高山大川。禹伤痛父亲鲧治水无功被杀,因此劳身苦思,在外十三年,经过自己家门也不敢进。自己吃穿都很简朴,但对祖先神明的祭祀却很丰厚尽礼。自己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不惜耗巨资于修渠挖沟等水利工程。他赶旱路坐车,走水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66路坐船,走泥泞的路坐橇,走山路用屐底有齿的檋。经常随身离不开的东西,就是测定平直的水准和绳墨,划定图式的圆规和方矩,四时都带着他们,用以从事于开划九州,辟通九州道路,修筑九州湖泽堤障,计度九州山岳脉络。同时叫伯益发放稻种,教群众在卑湿地方种植。叫后稷当群众在难于得到食物时发给食物。缺粮少食的地方,便调有余地方粮食来补其不足,务使各诸侯境内丰歉均一。禹又巡视各地所特有的物产以定其贡赋,还视察了各地山川的便利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