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意思是:
别人教导我的,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自恃强大而不遵从道的人大都不抄得善终,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根本。
出自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道德经》。
原文: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所以一切事物,或者减损它反而得到增加;或者增加它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扩展资料:
主题思想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袭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zhidao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句话正确的来说应该是: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意思是人们厌恶的是孤,寡,不谷,但是候王切以此相称。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全文如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当以为教父。
译文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32:道混沌一体生而为一,再阴阳开化生二,阴阳开化虚实相生而生三,阴阳开化虚实相生千差万别又由三而生万物,万物虽然万差万别但也都是背为阴气,前抱阳气,阴阳二气在看不见的虚气中交流和谐,相生相伴。
人们厌恶的是孤,寡,不谷,但是候王切以此相称,因此一切事物,有时减损它,反而增益了它,有时增益它,反而是减损。人们用来教人的话,我们也用来教人。“强梁的人不得好死”,我将用这一句话来教导世人。
扩展资料
作品影响
老子通过自已对自然世界的深入观察分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重要论点,这里说的“道”,就是指自然世界事物运动发展内在的、固有的基本规律。
世上万事万物,都有自身运动发展内在的、固有的基本规律,我们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实现和谐的发展,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意思是: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0,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扩展资料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