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两个属于同一级别,由内阁进行规划和操作,由司礼监进行监督和审批
你好!
明朝宦官制度和内阁制636f7079e79fa5e98193364度,不能用权利的大小来加以区分,
明朝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大明正统朝末年的反复,但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际,内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而内阁的首辅则成为了文官集团的首领,经过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发展,大明万历朝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可想而知,明朝的内阁在此以逐渐发展成为了全国行政机构的中枢。
东、西缉事厂{明正德朝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西厂作为一个临时产品,就这样在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在此我就主要介绍东厂}。 东厂是明朝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由皇帝亲信宦官担任首领。权利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进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但是这种宦官干政并不是特指的是东厂,东厂乱朝,其实就是以明朝内廷司礼监为代表的宦官干政。 明朝内廷司礼监,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称内廷。
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而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这样,内廷、外廷相互制约,才能确保皇帝的决策地位。但是,这也造成了内外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权夺利。
所以,明朝宦官制度与内阁文官权利是相互牵制的。
希望对你有一点点小小的帮助~~!
明代宦官有二十四衙门,司礼监为二十四之首,统领东厂、内书堂、礼仪房、中书房等。司礼监有掌印太监一名和秉笔随堂太监八、九人,前者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后者掌章奏文书,照内阁票拟批朱。
嘉靖朝时,冯保已经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他十几岁入宫,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本应荣升掌印太监,但大学士高拱从中作梗,错失了升迁机会,冯保把心中愤恨都撒在高拱身上。
穆宗是个短命的皇帝,隆庆六年(1572)就驾崩了,临死前留下遗诏 :由“阁臣与司礼监同受顾命”,冯保与张居正、高拱等一起成了顾命大臣,10岁的小皇帝登基时冯保始终站在皇帝身边。
万历帝登基后,作为皇帝的大伴,太监冯保受到重用,终于升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高拱对冯保的嚣张早已忍无可忍,授意内阁大臣提出“还政于内阁”的口号弹劾冯保。二人的对立由此正式搬上台面。冯保在宫中资历深厚,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但单靠他一人的力量要想扳倒高拱始终不可能,于是他想到了结盟。结盟的对象就是同为顾命大臣的大学士张居正。张居正与高拱其实不算是政敌,二人表面上相互礼让,但高拱的存在,确是张居正职业上升的一个阻碍。他与冯保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很快找到了铲除对手的时机。
高拱其人,爽朗豪放,这样的人很容易祸从口出,穆宗刚驾崩时,一次他与同僚说“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立刻被冯保得知,通报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太后和小皇帝都吓了一跳,这简直是赤裸裸的意图谋逆。冯保得到了李太后的充分信任,要除掉高拱接下来就是如何布局的问题了。
万历元年的正月,一名叫做王大臣的带刀男子在宫中出现,给冯保带来了绝好的机会,他诬陷刺客为高拱指使,想一举除掉这个眼中钉。但在朝臣的强烈反对下,张居正为洗脱参与陷害的嫌疑,上疏将高拱案交冯保与锦衣卫都督朱希孝会审。审理中,因为事先允诺的好处没有拿到,王大臣中e68a84e8a2ad7a686964616f362途翻案,大声叫嚷着“我一草民怎么会结识高大学士这样的大人物!”
张居正下令,将王大臣从东厂提出,转交刑部,由三法司会审。此时的王大臣已经被人强灌了生漆,成了哑巴。三法司问不出话,只拟了闯入宫禁罪,建议斩首,将此案果断了结,任何人不再涉及。高拱得以洗刷罪名,但从此一蹶不振,卸甲归田。
王大臣案是一场并未铸成的冤案,文官集团的强大能量起到决定性作用。而朱希孝的存在,让冯保无法左右锦衣卫,他遇到的,是一个即使有张居正这样强权支持下,也不能一手遮天的时代。冯保因此得罪了文官集团,大学士朱国祯后来认为 :“张欲杀高无疑。但张似不应如此愚蠢,或是当中有小人加以利用,也未可知。”太监误国,在文官集团看来,已成古往今来的不变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