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出自:明·徐渭《英烈传》第七十一回,原文为“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
“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的意思是将领百的好坏在于打仗用谋略而不是勇猛,士兵打仗是要精干而不是靠质量取胜。打仗既要讲究如何带将,还要讲究如何带兵。一员大将,有勇而无度谋,必是莽夫,有谋而无勇,必是懦夫。都干不成大事情,乃是兵家之笑耳,充其量只能算知做是一棋子而已。
扩展资料
《英烈传道》系由明代民间流传故事改编而成,叙元朝末年顺帝失政,朱元璋率兵起义最终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政权。其中一些小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如贩乌梅、取襄阳、战滁州等。至于那些英雄似的人物如常遇春、胡大海回、花云、徐达、李文忠、沐英、朱文正、邓愈、汤和、郭英、朱亮祖 等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今天流行的评书《明英烈传》、《朱元璋演义》等曲艺作品就是据此而加工所成。而且评书、鼓书、评话等答关于明英烈的作品,已经属于“英雄传奇”特征浓厚的文艺作品了,人物和故事不局限于史籍记载,更加生动、精彩。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英烈传 (古典小说)
出自:明·徐渭《英烈传》第七十一回:“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
字面意思:将领的好坏在于打仗用谋略而不是勇猛,士兵打仗是要精干而不是靠质量取胜
早听说孙子关于“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的带兵治军的名言,但很久以来却未曾给予足够的注意。前几天偶然看到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讲述刘邦和项羽的故事。他在评述刘邦最终赢得楚汉战争的胜利的原因时指出:项羽虽然“力拔力拔山合气盖世”,但那只是“勇”,而“勇”仅仅是对一个优秀兵士的衡量标准,作为一个将帅,除了“勇”之外,更重要的是一个“谋”字。刘邦虽然在“勇”上远输于项羽,但在“谋”上却更胜一筹,所以最终的结果是项羽因战败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挥剑自刎于乌江边上;刘邦却成王得天下。
其后我就在想,“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是不是对和平时代也有些启示呢?念头一动,我首先想到了社会上流行的“二八定律”“帕累托定律”的说法(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或者“帕累托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又叫帕累托发现的。他总结说,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无论是财富的分配、工作的承担、消费品的销售、人才的利用都可以用“二八定律”去套。在企事业单位里,80%的工作可能是20%的人承担的,在企业里,80%的利润是20%的人创造的(甚至80%的餐饮消费是在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31集中在20%的饭店里的)。作为一个部门的CEO,你的主要精力是要使用好、关心好20%创造80%利润的人。选准20%的人是前提,如果不能很好的使用选好人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怎么用好这20%的人呢?
“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在于深而不在于广”由冯梦龙的“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演绎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