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准轨指标7a64e58685e5aeb9364准轨道,简称普轨。直线轨距的标准是1435mm,这也是国际标准轨距。大于这个标准的,称之为宽轨,小于这个标准的称之为窄轨。
关于标准轨距(指标准轨道,简称普轨)的来源,说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它来自古罗马的战车轮距;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来自实际运用中的修订。前一种说法我们已经在从石路到铁路一节中做了介绍。后一种说法指出,1788年,美国人威廉·杰索把铁板轨改为立放的铁轨,当时,车轮的轮缘在外侧,两轮缘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两股轨道的外侧距离为5英尺。以后,杰索又把轮缘改在车轮的内侧,但5英尺的轨道距离未变。由于铁轨顶宽为1又3/4英寸,所以两股轨道的内侧距离(轨距)实际上是4英尺8英寸半,即1435mm。这个说法似乎更有道理。实际上,铁路发展的初期,轨距是五花八门的,宽可达7英尺(2133.6mm),窄只有2英尺6英寸(762mm)。即使现在,全世界也有30来种不同的轨距。
至于为什么把1435mm定为国际标准轨距,有其历史原因。1825年通车的世界上第一条营业铁路,英国的斯托克顿——达灵顿的铁路就是采用的1435mm轨距。1846年英国国会把这个轨距确定为标准轨距,非经特准,禁止在新铁路线上采用其它轨距。当时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强国,因此也把这个标准推行到他们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去。例如,主持修筑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的工程师是英国人克劳德·威廉·金达,他就力主采用四英尺八英寸半的轨距。从现实情况看,全世界采用1435mm轨距国家占多数,所以把1435mm定为国际标准轨距也就顺理成章。
这个故事还真是说来话长,我要耐心打字了,呵呵,先讲个故事
在秦始皇的时候,他兼并了六国,可是当时每个国家的文字,交通,货币都不一样,很难交流。比如秦国的马车很宽大,可是楚国的道路全很狭窄,连交通都十分不便。各地上的奏书也都是文字五花八门,需要有人翻译才行。这厮为了便于统治,就统一了度量衡,所谓车同轨,书同文,就是这个结果。意思是让所有的车轴都相等,所有的文字都一样,所以也就有了秦隶和小篆的盛行。车书文轨就是指这件事情了。这件事在历史上影响颇大,后来的人们经常拿来当作经典引用,比如金主完颜亮,他的词里面有“万里车书尽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1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后汉书·光武帝纪赞》:“金汤失险,车书共道。” 宋 李杲卿 《孟邦雄墓志》:“朝廷得以车书 陇右 ,开拓 巴 蜀 ,皆公之力也。” 都是指统一。
至于文轨的意思就比较多,有的也是说统一和疆域,有的就只是说文字和车轨,给你一些经典的引用,你要是有兴趣可以去查一下相关的史料。《晋书·谢安传》:“ 安 方欲混一文轨,上疏求自北征。” 唐 李德裕 《谢恩不许让官表状》:“况今四表无事,六气斯和,箫勺可致於治平,文轨尽同於元化。” 宋 王禹偁 《单州成武县行宫上梁文》:“一戎而倒载干戈,万国而混同文轨。” 《周书·乐运传》:“文轨之内,奔赴未尽;隣境远闻,使犹未至。”还有很多,估计网上很容易找到。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