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古往今来抄,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已经成为中国人理想生活的代名词和文化符号,广为流传。在文学、戏剧中,关于西施题材的作品不可胜数。 范蠡与西施的故事虽然优美动人,却无历史依据。《史记》清楚记载,范蠡离开越国后,带领全家人来到齐知地,耕于海畔,苦身戮力,道父子治产,居无几何,治产数十万。在这里,根本没有西施的影子。后来,范蠡到陶经商,也没有西施。
上一节我们讲到了千古第一相:管仲。他辅佐齐桓公,将齐国打造成为春秋五霸之7a64e58685e5aeb9331首。并第一次提出了:四民分业,贸易兴国,盐铁专营的经济变革政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经济思维的代表性人物。今天我们将讲解另外一位大商人:范蠡,后人称之为“商父”。
第二章:商父的诞生
在春秋时代,与管仲齐名的另外一名大商人:范蠡(公元前536-448年),与管仲的先商后官不同,范蠡是先商后官,其辅佐的是春秋五霸之越王勾践,后人称之为“商父”。
说到范蠡,我们不得不提起他与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首的“西施”,在范蠡协助越王攻打吴国成功后,与西施私定终身,弃官从商,后成为巨富,成为一段佳话。
就其经济策略,可以从三个方面讲述。
1:建立各种生产和军事基地
范蠡是第一个以产业模块的方式规划国民经济的第一人,这比管仲又更进一步。在水土资源丰富的大城东郊筑塘,建立了粮食基地富中大塘,兴建畜牧基地等。通过建立这些生产、军事基地,有计划重构了国民经济能力。
2:以价格调控的办法促进粮食生产。提出是想宏观调控的浮动价格政策,稳定物价,繁荣市场。比如范蠡提出了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去调控粮食价格,其办法是“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即,当市场粮食价格上涨时,国家就用低价抛售粮食的办法来打压价格。
3:范蠡还发现了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规律,并以此设计政策。他还是一名天文学家,曾建立了一座46丈高的观象台,通过观察金木水火土星的交替运行,来寻找了气候变化规律,从而指导农业生产。
通过范蠡十年的治理,越过越来越富强。而后,范蠡辞官后与西施游历江湖,成为了一名大商人。与范蠡同一时期的名人还有孔子等,孔子(公元前551-479)的一位弟子子贡也是北方与范蠡齐名的大商人。子贡是孔子七十二贤中最富有的。子贡甚至还提出了物以稀为贵的经济学思维。
公元前4世纪到5世纪,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思想高峰期,在东方的中国,相继出现了老庄、孔孟、杨墨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并催生了东方哲学的萌芽。在西方的雅典、则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哲学大师,开拓了西方文明萌芽。
相比于西方的经济思想,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管仲和范蠡更具代表性和深度。有三个原因。
1:早期西方一直流行的自然经济,以庄园为主的自给自足,对商品交易流通兴趣不高。没有形成早期市场的条件。
2:地方割据早就思想活跃和制度创新的巨大空间,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在经济和文化上都得以体现。
3:中国古代城市化规模早,也为商业繁荣提供了客观条件。在西周建立后,分封了1000多个诸侯,据史料记载,大约有500多个城市。当时最大的城市临淄甚至人口超过了30万,而且春秋末期的人口总数大约3200万人,而当时的雅典城才5万人。而且当时城市人口比例高达15.9%,这一数字甚至高于晚清的6.9%。
而且早期的城市规划按照产业模块来划分,城市都按中心划分,四周有墙,三面设门,早期规划的市占地一井,所以称之为“市井”。市场管理者将同一类商品贩卖者集中同一行列,因此他们称之为“同行”
传说中,西施伴随范蠡泛舟江湖,传出爱情佳话,在我看来啊,他们简直就是美女配英雄.,这个百家讲坛其实也讲过的,就是孙立群老师主讲的那个.关于范蠡和西施的爱情结局其实有很多的.
范蠡和西施认识应该是在范蠡和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后认识的,当时他和文种帮助越王勾践在民间寻找美女,进贡给吴王夫差.后来范蠡遇到了西施,那个时候范蠡应该有四五十岁了,可能更大.但西施好象只有十几二十岁(有点邪乎~).后来西施被带到吴国,十年后,西施回到越国~他们就在一起了.
这个故事电视剧《卧薪尝胆》里面有讲,里面讲范蠡和西施最636f7079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1后泛舟江湖.
关于历史上是否真有西施其人,一直是任务争论不休的问题,因为正史里没有关于西施的记载,只有后来的野史才有关于她的记录,但《墨子》里面却提到了西施.孙立群教授认为,西施只是一个进贡给吴王的一件所谓的贡品,这样的女子很多,所以正史没有记载这些小事情.我认为历史上还是有西施其人的,因为野史的话有时也是可以相信的.以下是西施的几种结局:
1.被杀说(被越王勾践所杀)
2.自沉说(自杀)
3.泛舟江湖说(和范蠡)
4.不慎落水说
以上我的说法均参照百家讲坛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