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1969年,贝克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评语是:“由于他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的境地得到了振奋。”7a64e59b9ee7ad94331
贝克特后半生定居法国,却始终没有取得法国国籍。而由于贝克特使用法语而不是盖尔语进行创作,他的祖国爱尔兰也拒绝承认他的国民身份。贝克特的思维始终是欧洲的、国际的,而不像他的同胞萧伯纳或叶芝一样,始终带有民族主义的狭隘气度。 尽管贝克特的作品至今仍受到很多争议,但他作为20世纪一流文学大师的地位确是毫无疑问的。英国学者沁费尔如是评价:“就贝克特而言,他的剧作对人生所做的阴暗描绘,我们尽可以不必接受。然而他对于戏剧艺术所做出的贡献却足以赢得我们的感激和尊敬。他描写了人类山穷水尽的苦境,却把戏剧艺术引入了柳暗花明的新村。”
2005年布克奖得主、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曾说:“今天的爱尔兰作家就分为两派,要么是乔伊斯派的,要不就是贝克特派的。乔伊斯总是想方设法把世界填得满满的,而贝克特刚好相反,总是给世界留空,等人们思考‘怎么办’。”
英国作家及剧场导演、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说:“他不引领我走上任何一条花园小径,他不偷偷给我使眼色,他不向我灌输疗救的办法、前进的道路、上天的启示,也不端给我一盆面包屑;他不会卖给我任何我不想买的东西——不论我买不买,他都不会跟我胡扯——他的手从不高过他的心。不过,我乐意买他的货:不论是钩子、线,还是锤子,因为他把所有的石头都翻了个底朝天,一只蛆也没剩。他催生了美的事物。”
日期 名称 角色 剧院 备注 2001 The Desires of Frankenstein[1] Open Air Theatre, London 2002 The Accrington Pals Reggie Minerva Theatre, Chichester The Marriage of Figaro Cherubino Royal Exchange Theatre, Manchester 2003 Wotcha Will Stratford Circus, London 2003-4 His Dark Materials Pantalaimon Olivier Theatre, Royal National Theatre, South Bank 2004 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 Royal National Theatre, South Bank poetry reading Notes From New York Arts Theatre, Westminster gala 2004-6 The History Boys Posner Lyttelton Theatre, Royal National Theatre, South Bank (2004-5)
Lyric Theatre, 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2006)
St. James Theatre, Wellington (2006)
Sydney Theatre, Sydney (2006)
Broadhurst Theatre, Broadway (2006) 2005 Yellowing Jermyn Street Theatre, West End showcase After The Fire Olivier Theatre, Royal National Theatre, South Bank rehearsed reading When You Cure Me Peter Bush Theatre, London 2007 Dealer's Choice Carl Menier Chocolate Factory, London
Trafalgar Studios, West End 2008 Mathilde - The Musical Vaudeville Theatre, London showcase 2010 The Whisky Taster[15] Bush Theatre, London Women Beware Women Leantio Olivier Theatre, Royal National Theatre, South Bank 时间 作品e68a84e8a2ad7a64361 角色 备注 2009 The Beast of Orlok (Doctor Who: The 8th Doctor Adventures) Hans Big Finish 连续剧 日期 作品 角色 Network 备注 2001 Coupling sex shop assistant BBC 第2季第2集 My Dinner in Hell 2002 The Inspector Lynley Mysteries Brian Byrne BBC 第1季第1集 Well-Schooled in Murder 2002-3 Strange Doddington BBC pilot + series 2003 Doctors Charlie Ambrose BBC 第5季第153集 All an Illusion The Royal Joe Steeples ITV 第3季第5集 Poison 2007 American Experience Philip Hamilton's schoolmate PBS 第19季15集 Alexander Hamilton Wilfred Owen: A Remembrance Tale Wilfred Owen BBC 2008 John Adams Thomas Boylston Adams HBO Beautiful People Adult Simon Doonan / narrator BBC Crooked House Billy BBC 2009 Desperate Romantics John Millais BBC 2009 Beautiful People: Series 2 Adult Simon Doonan / narrator BBC TBA Marple TBA ITV The Mirror Crack'd from Side to Side 电影:
日期 作品 角色 2005 Mrs Henderson Presents Paul 2006 The History Boys Posner 2009 Bright Star Joseph Severn 日期 作品 备注 2006 The History Boys performer: L'Accordéoniste, Bewitched, Bye Bye Blackbird
萨缪尔·贝克特于1906年4月13日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他的父亲从事土地测量工作,母亲则是个护士,两人均是新教信徒。贝克特的童年并不快乐。他学生时代游历巴黎,1928年对于贝克特有着特殊的意义,那一年他去了巴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担任教师并认识了影响了他一生的人,詹姆斯·乔伊斯。之后贝克特成了乔易斯的助手并深受其影响,尤其是他的一些早期作品。
1931年的冬天,辞去了所有工作的贝克特开始专心于写作。可不久父亲的去世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与母亲的关系也进一步地恶化。为此他的精神一度抑郁,后来不得不去了伦敦,在那里接受了心理治疗。治疗后的贝克特再次回到了法国并定居了下来。可是一切并不顺利,某天在巴黎街上散步的贝克特被人刺伤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住院期间,他的好友苏珊娜一直来医院照顾他,两人由此互生好感并结为夫妇。不久二战爆发了,1940年巴黎沦陷于纳粹之手。贝克特也加入了法兰西人民对纳粹的抵抗运动之中。1942年贝克特所在的部队被人出卖了,他和妻子苏珊娜只得一路徒步逃往法国南部。之后的日子他们一直被迫生活在卢西隆村庄直到战争的结束。
萨缪尔·贝克特是一个现代型的隐士,他在巴黎圣雅各大道的寓所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确实喜欢宁静、孤独和沉默。1936年,在旅居德国期间,他在日记里写下了这么一句话:“独处的感觉真是美妙极了。”他常常踽踽独行于柏林宽阔的蒂尔加腾公园,久久不肯离去。他写下了这么一句话:“我太崇尚独处了。”事实上,蒂尔加腾公园确实是太大了,即便是在今天,任何置身于其中的人都会有一种独处的感觉。当然,贝克特并不是为了独处而独处。他知道,沉默和独处对他的写作是至关重要的。“已经深陷于那种友好的黑暗中”,这是他全身心地投入于创作那一篇出奇的凝重又颇具创意的散文作品——《怎么回事》时的真实写照。当时,他正在法国于西的一个偏僻、宁静的乡间小屋里。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屋周围是一堵高高的、丑陋的、灰色的、令人生畏的煤渣砖砌成的墙。有了这堵墙,就不怕路人的窥视了,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限制了他的视野。他最痛恨别人窥视自己的私生活,这堵墙就是一个明证。
萨缪尔·贝克特是位“7a64e78988e69d83331以自己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力,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力,超群出众的艺术想象力和不同凡响的创新精神,将自己对生存的感受通过艺术形式传达给读者和观众”的伟大的小说家兼戏剧作家。1953年,他的剧本《等待弋多》的演出,使他成为著名作家,但他仍过着隐居生活。之后,他还写不少“荒诞派”剧作;如《最后一局》、《哑剧》、《最后盘录音带》、《啊,美好的日子》、《卡斯康多》和《喜剧》等。这些剧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打上了“荒诞派”代表之作的烙印。
他的作品对人类生活的状况充满着浓郁的悲观主义情绪。他通过荒诞诙谐这一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表现了社会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他的戏剧向来以晦涩难懂与形式创新而出名。
作品类别copy 作品名称 年份 小说 《莫菲》 1938 《瓦特》 1942 《莫洛瓦》 1951 《马龙之死》 1951 《无名氏》 1953 《依然如此》 1961 《米歇尔与卡米尔》 1970 《一个晚上》 短篇小说集 《故事和无意义的片断》 1970 戏剧 《三个对话》1949《等待戈多》 1952 《剧终》 1957 《哑剧1》 1957 《哑剧2》 1963 《克拉普最后的录音带》 1958 《啊,美好的日子zhidao!》 1961 《喜剧》 1964 《来和去》 1967 《一句独白》1980《俄亥俄即兴之作》 1982 《摇篮曲》 1982 《断简残编》1983《自由》 1995 广播剧 《失败的人们》 1957 《尸骸》 1959 《语言与音乐》 1962 电视剧 《喂,乔!》 1968 论文 《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1929《普鲁斯特论》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