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等最高学府的校长兼教育部部长的一些作用。国子监祭酒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始于西晋武帝国子祭酒,来后经北齐、隋唐、明清延变。该官职基本隶属于朝廷最高学府:国子监。主要任务是掌大学自之法与教学考试。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明代理学家湛若水、贪官严嵩、明著名首辅徐阶都做过国子监祭酒,王百懿荣发现甲骨文时也是国子监祭酒。
扩展资料:
在我国、国子学、国子监历史悠久。西晋武帝咸宁二度年(公元276年)设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二者同设。北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这是国子学由高等学府变成教育管理机关的标志。
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更加突出了国问子寺的教育管理功能。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也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明答、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子监祭酒
江州祭酒是古时掌管着一州内兵戎、治安、田租、户口、祭祀、农桑、水利、兵器的官员。
祭酒为官名,最初是东汉太常的属官,多指太学中的博士祭酒。汉末诸州有从事祭酒,是为尊老礼贤所设的散吏。晋武帝咸宁四年立国子学,始有国子祭酒。
从两晋南朝开始,才在诸州设祭酒从事,简称祭酒。直到这时祭酒才成为州郡的正式职吏,与汉朝散吏之制不同。晋朝地方官编制、权责等的设置和运用,与地方主官的个人意志有很大关系。王羲之任江州剌史,就可以设置“居僚职之上”,江州独有的“别驾祭酒”一职。
王家世奉五斗米e69da5e6ba90e79fa5e98193333道,五斗米道将其信徒区别为鬼卒、鬼吏、奸令和祭酒四个等级,祭酒是最高等级,在五斗米道中有极高的地位。
扩展资料
曾任江州祭酒的人物—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二十岁时,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
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江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祭酒是汉朝末年的官职,由曹操所创,与功曹、仆射等为同类官职,不同的是祭酒只封与文复官,类似现在的办公室主任或者制秘书职务,没有实际权利。曹操著名谋士郭嘉就曾经担任军师祭酒。后来演化为多功能官职,比如太乐祭酒、太常祭酒等等。可以理解为正位副职。曹丕即位后,尚书陈群制百订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法),逐渐正规化官制,才慢慢的淡出了魏晋时期的官制。
“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主管,职责之一是为太子讲经度。
【①】以酒祭祀或祭奠
【②】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
【③】指出行的饯别酒。
【④】汉魏以后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清末始废。后亦以泛称文坛、艺坛或学术界、文化界的首脑人物。
祭祀目的是为向上苍、祖灵祈求福寿,企赐光明前程。酒既然是祭祀时必备用品,酒的质量高低和数量多少,也表明祭者的诚敬程度。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因为对很多国家或部落来说,战争决定他们种族的生死存亡。所以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都要用酒来激励斗志,叫壮行酒。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从出土的商周代陶器和青铜器来看,出土的酒器数量最多,种类最繁,其制作巧夺天工,堪称世界之最。著名的四羊方尊是那时盛酒祭祀的一种青铜器皿。
酒与维护封建秩序的“礼”相互交融。反映周王朝及战国时代制度的《周礼》中,明确地说祭祀时,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主持祭祀活动的人,在古代是权力很大的,原始社会是巫师,巫师的主要职责是奉祀天帝鬼神,并为人祈福禳灾。此后又有了“祭酒”,主持飨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动,人们便用“祭酒”泛称位尊或年长者。汉魏以后,祭酒还被用作官名,含有为首者或主管者的意思。祭酒作为语词,至今未废。现代亦用以泛称文坛、艺坛或文化界、学术界的首脑人物。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孔子思想演变而来的儒家思想倍受历代统治者推崇。因此,历代帝王在用酒祭天、祭地、祭日月、祭鬼神的同时,又增加了一项十分隆重的酒祭典——祭祀圣人孔子。作为国家行为的祭孔的礼制可谓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多年的春秋时代。公元前479年,孔子辞世。此年,鲁国国君鲁哀公就开始祭孔,并用酒作为主祭品。唐宋明清日渐升格并达帝王规格,而选择主祭品——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非美酒佳酿根本没有资格配享孔庙。
在我国的各民族中,也普遍用酒祭祀祖先的习俗。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人去世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汉族的习俗是“吃斋饭”或“豆腐饭”。虽然葬礼期间的举办的宴席都是吃素,但酒还是必不可少的。云南的怒族,村寨中人病亡后,各户还需带酒来吊丧,巫师灌酒于死者嘴内,众人各饮一杯酒,称此为“离别酒”。普米族视死如生,停尸举丧期间,死者灵前的美酒不断,送棺入土前,还在墓穴内放入酒,为的是死者在阴间也能享受到人间佳酿。
现在每年的清明上坟、祭祖时,都要带上酒和肉,以表达对死者的衰思和敬意,这是炎黄子孙共有的习俗。而其他一些重大节日,也要在祖先的灵像前,放一杯酒,一些碟菜,还要插上蜡烛,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
用酒祭祀年代久远,代代相承。一直以来祭祀用酒非常讲究。今年的“国之大典”的祭孔,用酒用得就是中国白酒第一品牌五粮液,五粮液“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辛弃疾),将中国酒文化和儒家文化融汇贯通,创造了中庸和谐、积杂成醇的文化理念。用五粮液酒祭孔,也正是继承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在漫长的岁月演变过程中,可能祭祀的形式和模式不断地改进变化,但有一点是始终如一的,那就是对粮食作物的重视和使用。五谷杂粮就是天地精华元气的象征,祭祀后人把粮食摆上供桌,把用粮食酿造的酒液洒向土地,礼纯情真,谓之大气。
随着酿酒业的日益发展,酒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用物,酒事活动也随之宽泛,经过历史的发展沉淀后,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酒风俗礼仪。但从古至今,酒在祭祀的这个风俗中始终举足轻重。与其说一些酒的风俗来源于酒,酒丰富了这些风俗,譬如用酒祭祀和祭祀用酒,还不如说,酒的风俗折射、演绎和尊崇着尘世间的文化规则。
【①】以酒祭祀或祭奠。
〖记载〗⑴《仪礼·乡射礼》:“获者南面坐,左执爵,祭脯醢。执爵兴,取肺坐祭,遂祭酒。”
⑵《清史稿·礼志十一》:“ 顺治十八年,世祖崩,圣祖截发辫成服……既大敛,奉梓宫乾清宫,设几筵,朝、晡、日中三设奠,帝亲诣尚食祭酒。”
【②】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
〖记载〗⑴《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而 荀卿 三为祭酒焉。”司马贞索隐:“谓荀卿出入前后三度处列大夫康庄之位,而皆为其所尊。”
⑵明·许浩《两湖麈谈录》:“按古礼宾客得主人馔,则老者一人举酒以祭於地,示有先也,故谓祭酒,盖尊重之称也。”
⑶清·赵翼《陔余丛考·祭酒》:“祭酒本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63非官名,古时凡同辈之长,皆曰祭酒。盖饮食聚会,必推长者先祭。胡广曰:古礼,宾客得主人馔,则老者一人举酒以祭,示有先也。”
【③】指出行的饯别酒。
〖记载〗唐·李贺《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诗:“今将下东道,祭酒而别秦 。”王琦汇解:“祭酒,谓祖道祭也。古者出行,必有祖道之祭。”
【④】汉魏以后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清末始废。后亦以泛称文坛、艺坛或学术界、文化界的首脑人物。
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官尊长亦称祭酒。《续汉书·百官志二》刘昭注引汉人胡广说,谓官名祭酒,系部门之长。汉博士之长,本称仆射,东汉改为博士祭酒,秩六百石,此外又有郡掾祭酒、京兆祭酒、东阁祭酒等。西晋以国子祭酒为国子学之长。历代沿置。北齐国子寺,隋、唐国子监,都以祭酒为长。历代均置。唐国子监祭酒秩从三品。明、清祭酒从四品。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国子监,设学郡,置尚书,国子监祭酒乃废。祭酒分军谋祭酒与军师祭酒,军谋祭酒或军师祭酒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参谋,是曹操自己设置的,但是到了之后,则成了国家的官职.之上还有军事中郎将(相当于参谋长),军事将军(相当于总参谋长)。
〖记载〗郑逸梅《逸梅丛谈·妙喻》:“我师程瑶笙先生,当然算得画苑中的祭酒,善于写生,画兽更具郎士宁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