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一直以来,不管是在历史教科书上,还是影视作品上,关于颐和园的修建,都有一种说法认为,为了能让慈禧开心的过寿,这座皇家园林的修建占用了大清海军的军费,从而导致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的全军覆没。那么在历史上,清廷真的挪用了原本用于给北洋水师增添装备的经费吗?其实关于占用海军军费来修建颐和园这件事,在历史学家的考证中是根本不成立的,修建颐和园和海军只有名义上的联系,但无实质上的关系。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当时修建颐和园的经费名义上是占用了海军的银两,但实际上这些钱都是各地官员进贡给朝廷的,其目的也就是为了修建颐和园。那为什么名义上会是海军的军费呢?因为当时的清朝可谓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如果明着说是为慈禧修建颐和园筹款,那就太不合时宜了,也太丢人了,所以为了脸面,只能说是为海军筹措军费,但各地的官员都知道这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0钱是给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用的。虽然说修建颐和园的钱名义上是海军军费,但跟海军其实没什么关系,那些钱本来就是为修建颐和园而筹措的,只是用了海军的名义,实际上并没占用原本用于建设北洋海军的钱。可有一点,北洋海军的军费一直都在逐年减少,从开始的每年3百多万两白银,到甲午开战前只剩下每年一百万多万两了。甚至在开战前,李鸿章曾经向户部申请拨款三百万两开战经费,但户部最后只给了18万两,可见清廷腐朽程度已到不可挽救的局面了。
1887年光绪帝亲政,慈禧形式上归于退休,光绪皇帝的生父、海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3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奕譞被任命主持颐和园的新修。这项任命可谓极富深意,修颐和园需要筹措大笔经费,而实为洋务管理衙门的总理衙门经管大量经费开支,颐和园修完,意味着慈禧太后将远离紫禁城,光绪皇帝可以渐渐独立,这对光绪皇帝的生父、同时又掌管海军衙门的奕譞自然有一种特殊的动力。果不其然,接收园工后,醇亲王陆续从海军衙门掌管的经费里向颐和园工程挪款,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醇亲王挪动的是海军衙门经费,同一时期北洋海军的军费并没有受到任何的侵占,海军衙门经费和北洋海军军费显然不能混为一谈。
除了挪用海军衙门经费外,颐和园工程所挪用的带有“海军”色彩的经费还有两部分。其一就是海防捐,即以海防的名义募集社会捐资,以虚职的官衔等作为回报,类似于封建时代常见的卖官。所得的海防捐,虽然大部进入了园工,一部分则成了铁路建设经费,但这笔钱原本就并不属于北洋海军,没有用于北洋海军,也并不能视为挪用。
另外一笔挪至颐和园的“海军”经费,在清代档案中有一个专用的名词,称为“海军巨款”。1888年秋,醇亲王通过李鸿章,向一些沿江海省份的总督、巡抚授意,让他们筹资报效颐和园工程。但为颐和园筹资,无法摆上台面,醇亲王于是便想出了海军的名义。各省督抚对此踊跃认捐,共集得260万两之巨,即“海军巨款”。
这笔“海军巨款”和海防捐一样,是额外筹集的一笔金钱,也不能算作挪用海军经费。其使用的方式也很不寻常,各地的资金陆续认缴后,并没有拨入颐和园工程,而是全部存进天津的外国银行和洋务企业,以所得的利息贴补颐和园,而本金则号称将来用于海军建设。甲午战争爆发后,慈禧颁懿旨,命令将“海军巨款”本金如数提出,用以购买军火。因为存期未满等原因,先只提出158万余两。
由此可见,颐和园工程只不过是以海军名义敛财,并不能简单算作挪用海军的经费。在颐和园工程修建期间,户部奏上禁止海军外购军火,这才是海军发展遭受完全桎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