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姚崇是很有才华的人,在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就被提拔做了官。他才思敏捷,下笔成章,曾得到武则天的赏识。唐睿宗复位后,姚崇担任兵部尚书,因为得罪了太平公主,被贬到地方上去当刺史。
唐玄宗平息了太平公主的叛乱后,想起了姚崇,很快就召他入朝议论国家大事。姚崇见唐玄宗一副虚心请教的诚恳态度,也就来了精神。他侃侃而谈,从古到今,从前朝到目前,说得头头是道,把唐玄宗都听呆了,直到深更半夜,也一点儿不觉得累。突然,唐玄宗打断姚崇的话,兴冲冲地说:“朕要任你为宰相。”
姚崇很委婉地说:“皇上,不是为臣不愿意为皇上效劳,只怕我没那个能耐啊!”
唐玄宗有些惊奇,说道:“难道你忍心看着国家衰败下去吗?你大可不必推辞,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吧,朕一定答应你。”
姚崇说:“我有十条建议,恐怕皇上不能同意,所以不敢接受任命。”
唐玄宗赶忙说:“是哪十条建议?快说出来听听。”
姚崇于是一一道来。十条建议都是针对朝廷自古以来所遗留下来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不能乱用刑罚;不让宦官外戚干预朝政;要允许大家对朝政提出批评意见;等等。唐玄宗听完姚崇的建议,没有丝毫的犹豫,说:“这些建议都很好,我完全能做到。”第二天一上朝,唐玄宗就发布诏书,任命姚崇为宰相,主持朝中大事。
姚崇生怕唐玄宗忘了他的建议,就把他的十条建议写成了一篇奏章,呈给了唐玄宗。这篇奏章叫《十事要说》,是历史上十分著名的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6篇章之一。
姚崇当了宰相,十分勤恳,加上政务繁重,有一次便累倒了。可是他为官清廉,生了病,竟没有一所单独的房子供他养病,他只好暂住在一座寺庙里。唐玄宗很着急,派人去打听问候,才知道姚崇得的是疟疾,忽冷忽热,无法坚持上朝理事。
姚崇生病期间,他的工作便由另一个大臣来代替。但是,总有很多地方不能使唐玄宗满意。唐玄宗就对那位代理大臣说:“你为何不与姚崇商量商量再办呢?”
于是,朝中一遇大事,代理大臣就赶到庙里去向姚崇请教,绝不敢擅自做主。有时,一天要来回跑很多趟,累得实在吃不消。代理大臣就启奏唐玄宗:“请让姚大人搬到四方馆来住吧!”
唐玄宗立即答应了。可是姚崇却不肯搬,因为四方馆是办公的地方,怎么可以用来养病?唐玄宗却坚持要姚崇搬过去,并说:“朕设置四方馆,就是为了方便百官大臣的。如今让爱卿住进去,则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朕恨不得让爱卿搬到宫廷里来住呢,何况只是个四方馆而已。爱卿还有什么好推辞的?”
姚崇见唐玄宗真心实意,又考虑到理事的方便,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搬进了四方馆。
姚崇只当了三年宰相,国家就有了很大起色。正当他踌躇满志,决心协助唐玄宗进一步把国家治理好的时候,河南一带发生了一次特大的蝗灾。一时之间,辽阔的中原土地,到处是成群的飞蝗。蝗群飞过的时候,密密麻麻,遮天蔽日,天地都变得黑暗起来。蝗群落到哪里,顿时一片咔嚓咔嚓的咀嚼声,成片的庄稼一下子就被啃光了。
灾情如此严重,可大家都拿不出办法,更不敢去想办法。因为那时的人们讲究迷信,以为蝗灾是老天降给人们的灾难,只能任其自生自灭。
姚崇得到灾情的报告后,向唐玄宗上了一道奏章,他认为蝗虫只是一种害虫,不应该任其猖狂,而必须采取办法来治理。唐玄宗向来信任姚崇,马上批准了他的奏章。
姚崇立刻下了一道命令,要百姓一到入夜的时候,就在田头点起火堆。
引诱蝗虫飞来,然后全力扑杀。同时又在田边掘上土坑,边打边烧。
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倪若水却拒不执行姚崇的命令,他写了奏章报到朝廷里,说蝗灾是天灾,靠人为的办法是没法消除的,只有积德修行,才是消除蝗灾的唯一办法。
姚崇看了奏章,对倪若水的这种迂腐论调十分恼火,立即亲笔写了一封信给倪若水,信中警告道:“如果眼睁睁地看着蝗虫逞凶,不采取措施消灭飞蝗,将来造成饥荒,你要负全部责任。”
倪若水拗不过宰相,只好发动百姓,采用姚崇提出的办法来灭蝗,效果果然很好。一下子就扑杀了14万担的蝗虫,使灾情得到了缓解。
在事实面前,倪若水服了。可是宫廷里的一些官员,却还在那里叽里咕噜说什么这种灭蝗方法过去从来没人用过。如今姚崇这样大力推广,恐怕会引出更大的灾祸。
唐玄宗听到不少大臣都在议论,就有些动摇起来,便找姚崇来问,姚崇不慌不忙地回答:“做事的标准不是看老规矩,而是看有没有道理。历史上的蝗灾年头,都因没有很好扑灭蝗虫,而造成了严重灾荒。这种教训如果不吸取,任由飞蝗横行,今年的粮食就会歉收,来年百姓就要饿肚子,就要到处流浪逃荒,国家就危险了。”唐玄宗听说蝗灾会威胁国家安全,一下子紧张起来。姚崇又说道:“这件事,皇上不必多虑,就交给我办好了。真要引出什么乱子来,我一个人承担责任,到时任由皇上处置。”
姚崇顶住了许多人的反对,坚定不移地把灭蝗的事情推行到底,各地的蝗灾终于平息下来,国家避免了一场灾难,百姓也避免了一场流离失所、忍饥挨饿的痛苦。
姚崇办事不仅沉着、坚定,而且敏捷、干练。有一次,姚崇因家中有丧事请了十天假,公务积压了一大堆。与他同任宰相的另一个大臣,见事情压在案头,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后来,姚崇假毕回朝,三下五除二,不到半天,就把积压的事全处理完了,而且井井有条,件件落实。大家看了,都对他的才干敬佩得要命。
在唐玄宗及姚崇等一批贤臣们的共同努力下,国家出现了昌盛繁荣的景象。有一天,姚崇与一些官员谈心,不免有些自我欣赏起来,就问身旁一个官员:“我做宰相,可以与古代什么人相比?”那个官员回答说:“你虽比不上管仲、晏子,也可以说是救时宰相了。”
姚崇像
姚崇在任相位前,曾经提出了十项主张,条条在理,如果照办的话,在任何一个朝代都可以打造出开元盛世的盛景。
开元盛世是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任时出现的,他当皇帝时,距离太宗时的贞观之治已久远,由于皇室内的争权内耗,国家似乎在风雨中飘摇,唐玄宗心急如焚,他找到了他欣赏的同州刺史姚崇。
姚崇面对皇帝,胸有成竹地针砭时弊,把天下大势、现实困难和治国安邦方略说得面面俱到,李隆基在瞬间增加了无限信心。所以,唐玄宗力排非议,拜姚崇为当朝宰相。姚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36崇当时对玄宗提出,如果答应做到十件事,他才能顺从君命。
姚崇提出的“十事要说”内容丰富,它包含了治国方略,更有史上国家兴衰的经验教训。
这十项主张之一,是为政先仁义。姚崇的观点是,用仁政来治国,世间少了暴虐之气,才有和平稳定、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第二条,是不求边功。历史上的不少皇帝都注重政绩,发动战争如同儿戏,以求得开拓疆土,留名青史。姚崇分析的是,北方气候酷寒,对于农耕来很不利,也不适合人口迁移,穷兵黩武会让当朝得不偿失。
第三条,是宦官不干预公事。这是吸取了汉朝宦官干涉君权的教训。这里得提一下玄宗分外信赖的太监高力士。他虽然在势力和威望,但没有干政。其后世子孙的倒行逆施,那就是后话了。
第四条,是国亲不任台省官。这一条是限制宗室权力,是以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和西晋时的八王之乱作为前车之鉴的。
第五条,是推行王公犯法与民同罪,也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六条,是国家的财政收入,除正常赋税外,不得加征。这一条是防止皇帝有随意加赋行为, 因为加重财税,会使百姓产生怨恨,会造成严重后果。
第七条,不过分崇信佛教。姚崇认为,把福祉寄托于神仙方术说,不如放在增强国家实力上面。
第八条,是待臣以礼。君臣之间是上下级,臣子发布服从于君王,但是君主对下属,要以礼相待,以防后变。
第九条,要允许朝臣发表不同意见。呼唤盛世,就需要倾听不一样的声音。
第十条,是外戚不得干政。外戚一般会对皇位有窥视之心,朝廷内部的争斗,势必会引发整个国家的大乱。
以上十点对于当时的社会弊端,很有针对性。好在唐玄宗都予以接纳,后来才有了开元盛世。这些措施如果能得以落实,怕是哪个皇帝能可以打造太平盛世的盛景。
1、废除武后时百所定的严刑峻法
2、息兵休战,不求边功
3、公平执法,不论是度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皆一视同仁
4、宦知官不得干政
5、精简税目,废除苛捐杂税
6、皇族或外戚不得担任台省道官
7、皇上回应礼贤下士
8、皇上应虚怀纳谏
9、不再增建道寺、佛寺及宫殿
10、限制外戚参政答
你好,这十件事包括:第一件,以仁德治政,不用苛刑;第二件,十年之内,不对外打仗;第三件,不许宦官干预朝zhidao政;第四件,皇亲国威专不得占据朝廷要职;第五件,王公犯法与民同罪;第六件,租税以外不得额外加征;第七件,不崇佛,不营造佛寺;第八件,待臣以礼;第九件,允许朝臣发表不同意见;第十件,严禁外戚干预政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