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清朝时四大水师:北洋、南洋、福建、广东水师。
北洋水师: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
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舰队实力曾是东亚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为: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沙皇俄国、普鲁士帝国、西班牙帝国、 奥斯曼帝国、意大利帝国、美国)。后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落后日本。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南洋水师:职责主要负责江浙一带的海防事务,由1875年新升任的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沈葆祯受命开始在经营福建船政的同时筹办南洋海防。1884年初具规模,至甲午战争前,实力仅次于北洋海军。1888年,正式成军。在1909年南北洋海军合并后,作为独立舰队的存在正式消失。
福建水师:
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阿思本-李泰国舰队因指挥权问题故不在其列),由福州船政局节制。同时也是当时装备国产化程度最高的一支近代化舰队。1884年中法战争之前,规模,实力均为国内之首。1909年,清政府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6将福建水师与广东水师、北洋水师、湖北水师以及南洋水师,合并重编为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独立的福建水师就此解散。
广东水师,也叫广东海军,清朝末期部署于南海区域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直接建立在旧绿营水师编制的基础之上,长官为广东水师提督,受两广总督
节制,主要基地设在广州黄埔。广东海军的特点是成立时间早,舰船数量多,种类繁杂,规模小。但仍是装备近代化舰船。甲午海战前,广东海军的旗舰是广甲号无防护巡洋舰。
清朝后期先后建立了南洋、北洋、闽洋(福建)与粤洋(广东)四支舰队,其中尤以北洋最为翘楚。
北洋海军,1894年甲午战争,黄海海战战败,损失五艘。后在威海卫港中全被日军歼灭。
北洋水师 由李鸿章所创.1894年9月17日上午,从朝鲜护航返回的途中,遭遇日本联合舰队的不宣而战.双方激战5小时.虽然重创日舰.但北洋水师损失了五艘军舰.官兵伤亡1000余人.战后,李鸿章命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将制海权葬送.最终在日本海陆军的联合打击下.全军覆没.
南洋水师
南洋水师正式建立是在1875年,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建立。南洋水师负责海域为江浙一带,停泊地则主要为上海、南京。 1884年8月,一直在福建海面上游弋的法国军舰突然偷袭停驻在马尾港内的南洋水师.清军仓促迎战,加上军舰老化。损失惨重,11艘军舰被击沉,水师官兵伤亡700余人.几近全军覆没.并且从此一蹶不振。至1909年,南北两洋水师合并,改成立巡洋舰队及长江舰队。南洋舰队正式消失。
福建水师
清廷为加强台海防务,于1879年7月4日颁上谕,清政府诏令闽局轮船先行练成一军,福建水师宣布成立。到中法战争前,福建船政水师已经成为中国吨位最大的一支舰队,基地在马尾军港。在1884年8月22日爆发的马江海战中,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没。
广东水师是清朝末期部署于南海区域的一支舰队,受两广总督节制,主要基地设在广州黄埔。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5
清朝有四大海军舰队,分别是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
1、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北洋水师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
舰队实力曾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国)。后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落后日本。
在1894年-1895年的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1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2、福建水师
福建水师又称福建海军。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阿思本-李泰国舰队因指挥权问题故不在其列),由福州船政局节制。同时也是当时装备国产化程度最高的一支近代化舰队。
1884年中法战争之前,规模,实力均为国内之首。驻防福建沿海,主要舰船由船政工厂自制,因此又称船政水师。
1909年,清政府将福建水师与广东水师、北洋水师、福建水师以及南洋水师,合并重编为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独立的福建水师就此解散。
3、广东水师
广东水师,也叫广东海军,清朝末期部署于南海区域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直接建立在旧绿营水师编制的基础之上,长官为广东水师提督,受两广总督节制,主要基地设在广州黄埔。
广东海军的特点是成立时间早,舰船数量多,种类繁杂,规模小。但仍是装备近代化舰船。甲午海战前,广东海军的旗舰是广甲号无防护巡洋舰。
宣统元年,广东水师与北洋水师、福建水师、南洋水师一起编为远洋舰队和长江舰队,广东水师作为一支独立编制的存在宣告终结。
4、南洋水师
南洋水师,又称南洋海军,或称南洋舰队,职责主要负责江浙一带的海防事务,由1875年新升任的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沈葆祯受命开始在经营福建船政的同时筹办南洋海防。
1884年初具规模,至甲午战争前,实力仅次于北洋海军。
1888年,正式成军。在1909年南北洋海军合并后,作为独立舰队的存在正式消失。
扩展资料:
清朝水军发展史:
鸦片战争后在面对西方炮舰时,清朝水师一战即溃的事实让清朝统治者意识到东西差距。
19世纪60年代清朝开展洋务运动,建设水军的计划被提上日程,1866年,清政府在福州马尾成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以沈葆祯为船政大臣。
同年,李鸿章要求其江南制造局建造炮舰。1868年8月,第一艘中国制造的蒸汽军舰“恬吉”号在南京下水。
1869年,“万年青”(又称“万年清”)在福州下水。但由上海和福州制造的船只不仅在质量上无法与外国船只相比,就费用而言也比外国船只贵得多。
到1875年,江南制造总局中止了其造船计划。于是李鸿章等官员便着手从国外买船。为人所熟知的定远、镇远两战舰即为外国制造(1880年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至1882年清王朝拥有约50艘西式战舰,其中半数为自造。
1885年10月清政府宣布成立海军衙门,以醇亲王为总理大臣。海军衙门的成立并不意味着新式海军的统一。
洋务运动中最终建立了四支舰队:受北洋大臣节制的北洋水师,受南洋大臣节制的南洋舰队,受福州船政局节制的福建水师,受两广总督节制的广东水师,但四只舰队互不统属,独立作战。其武器、船只、训练也各不相同。这一缺点在后来的几次战争中负面影响甚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洋水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福建水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东水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洋水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