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1.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并多曾到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中层军官内多有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国后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后服役。舰队内一直亦有外国人担任军官作技术专家及指导。北洋舰队的军官多能操英语,内部指挥命令亦是以英语发号。
北洋水师成军后拟定《北洋海军章程》,奕譞与李鸿章奏请旨批准。内容包括船制、官制、升擢、事故、考校、俸饷、恤赏、工需杂费、仪制、钤制、军规、简阅、武备等相关事项。
参加的主要战斗:
1.丰岛海战
丰岛海战发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清晨,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袭击中国海军舰船的一次海战。这是是一次日本首先挑起的战役,并因此清朝与日本正式宣战。
2.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3.威海卫海战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11月下旬,日军侵占旅顺(今属辽宁大连)后,其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即将进入冰封期,不便于登陆作战,遂决定暂缓执行直隶(约今河北)平原作战计划,而将战略进攻方向转至山东半岛,海陆配合攻占威海卫,企图歼灭北洋海军。此役,日军从侧后登陆,成功地对威海卫实施水陆夹击。清军由于兵力单薄,陆海军缺乏协同,北洋舰队困守港内,终遭全歼。
2.新中国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1949年4月23日)
华东军区海军(简称华东海军)是新中国第一支人民海军部队,是海军东海舰队的前身。其主要任务是保卫华东海疆,解放沿海岛屿和台湾,贯彻边建设边战斗的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4方针,并担负护渔、护航任务和协同陆军解放沿海岛屿等。
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成立。张爱萍为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以第三野战军所属部分部队为基础(苏北海防纵队,刘公岛起义时的海军教导队等为种子),贯彻团结改造国民党原海军人员并大量吸收青年知识分子的建设方针,利用国民党起义投诚缴获的舰艇,以及征用、购置的舰船组成,随着舰船的修复又增加步兵第30军(6252人)和第35军(5398人)来扩充华东海军领导机关和部队。
华东海军机关先在江阴,后到上海接收舰艇,后又随军区机关迁南京,在原国民党交通部大楼办公。
实力:
至1950年4月,华东海军拥有第四、五、六、七四个舰队,百余艘舰艇,人员共2万左右。
第四舰队1950年4月在上海组成,是海军舟山基地的前身,10月28日进驻舟山,当时有战大四舰登大四舰,以及炮艇舟大等舰船38艘1300余人,司令员高志荣,政治委员张克辛。
第五舰队系东海舰队第五支队的前身,由“井冈山”型山字号登陆舰6艘和“黄河型”河字号登陆舰6艘及部分登陆艇组成。初建时称华东海军第1纵队江防舰队,胡大荣任司令员,谢立全任政治委员,组建后驻上海虬江码头。
第六舰队系东海舰队第六支队前身,由“广州”、“沈阳”、“长沙”、“西安”、“武昌”和“济南”舰组成,是原华东海军的第一、第二护卫舰大队,饶子健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组建后驻上海高昌庙大来码头,后进驻舟山塔山。
第七舰队由“南昌”、“延安”、“瑞金”、“盐城”、“邯郸”、“兴国”共6艘护卫舰和炮舰组成,在南京成立后驻上海吴淞张华滨,司令员饶守坤,政治委员张雄,第二年进驻舟山,与原第四舰队合编为舟山基地兼第七舰队。
历史:
1949年4月28日,在新接收的原国民党海军江阴要塞司令部礼堂召开大会,宣布了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关成立及司、政、后办公机构名单,部署了部队组建,接收起义人员、装备等各项工作。
1949年5月27日,上海宣告解放。翌日,张爱萍便率海军机关进驻原国民党海军部门比较集中的上海市。
1949年8月10日,为便于接受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的领导,华东军区海军机关从上海迁至南京,办公地点设在原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办公大楼。
1950年人民海军司令部成立后,华东军区海军由海军总部、华东军区共同领导。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将华东军区海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成为解放军海军三大舰队之一。
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
北洋水师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创建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之战船赴台将之驱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清政府于是决定每年拨出四百万两作为经费(实际用在购置军舰款项只为每年一百万两),加快建设海军。大清海军分为三洋:北洋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南洋负责山东以南及长江以外之东海,两广负责福建、南海。后来当时之南洋大臣沈葆贞,以四百万年费同建南、北两洋舰队经费分散力量不足。而北洋舰队负责守卫京师,奏准优先集全力建造。 1875年,命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 1875年,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开始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 1879年,向英国订造巡洋舰扬威、超勇。由于对在英国定造的军舰不满意,1880年,经过反复比较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镇远。 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 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巡洋舰致远、靖远与经远、来远。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多被政府挪置往其他各处,如修建颐和圆工程等等。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份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编成
铁甲船:
铁甲舰:定远、镇远
快船:
装甲巡洋舰:经远、来远
防护巡洋舰:济远、致远、靖远
碰撞巡洋舰:扬威、超勇
蚊炮船:
炮舰:镇边、镇中、镇东、镇西、镇南、镇北
鱼雷艇:
左一、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福龙、
定一、定二、镇一、镇二
练船:
练习舰:康济、威远、敏捷
辅助舰艇:(略)
编制
官制
提督、总兵(分左、右翼)、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
舰长称为管带
海军军衔等级
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 正参领、副参领、协参领、正军校、副军校、协军校
人员
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并多曾到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中层军官内多有为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国后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后服役。舰队内一直亦有外国人担任军官作技术专家及指导。北洋舰队的军官多能操英语,内部指挥命令亦是以英语发号。
北洋水师主要将领有:
丁汝昌 -- 水师提督 (自尽)
刘步蟾 -- 右翼总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65兵,定远号管带 (自尽)
林泰曾 -- 左翼总兵,镇远号管带 (自尽)
邓世昌 -- 中军中副将,致远号管带 (战死)
叶祖圭 -- 中军右副将,靖远号管带 (战死)
方伯谦 -- 中军左副将,济远号管带 (处死)
林永升 -- 左翼左营副将,经远号管带 (战死)
邱宝仁 -- 右翼左营副将,来远号管带 (革职)
黄建勋 -- 左翼右营副将,超远号管带 (战死)
林履中 -- 右翼右营副将,杨威号管带 (战死)
杨用霖 -- 左翼中营游击,原镇远号帮带,林泰曾自尽后接任管带 (自尽)
参加的主要战斗
丰岛海战
黄海海战
威海卫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