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出自——战国时期韩非《韩非子·功名》。
原文: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下则临千仞之谷,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
译文:有才能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不能制服不贤的人。所以在高山上树立一尺长的木头,就能俯临千仞深的峡谷,木头并不长,而是位置高。
夏桀作天子,能控制天下,不是因为他贤,而是因为他权势重;尧作普通人,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因为他不贤,而是因为他地位卑贱。千钧重物依靠船就能浮起来,销株轻物没有船就沉下去,不是因为千钧轻而销铢重,而是因为有没有依靠船的浮力这种势的差别。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韩非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约公元前280年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韩故城)。当时六国战乱纷飞,为了躲避霍乱,韩非一家只好逃到了驻马店的一个村落中。
作为贵族子弟的韩非从小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振兴家族,富强韩国,因此,小小年纪就单独一人周游列国,一路上努力的学习各家的思想。
韩非有严重口吃,但却是文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5笔流畅的优秀作家。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子》(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非
求实际真实
1、马三的年轻,年纪不到
即使是叶问,40岁,才轮到他的资格。
而马三,估计也就30多岁的样子,很年轻。
那个开场的时候,也说了,老一辈的阻止年轻人的发展,但是老一辈退位也难,年轻人要成熟,起码在年龄上要大。
2、马三做事不成熟
马三和他师傅对话的时候,就已经说明白了。
他师傅问题刀为什么636f7079e79fa5e98193362要有刀鞘,马三也明白事理,但是就是做事不成熟,激进、浮躁。
当然,站在马三的角度来说,成名才是关键点,一时都不能等待。
这个问题,我觉的呢,马三如果做事老道、成熟稳重,那么叶问一点机会都没有。
但是这个马三太2了,摆明了告诉别人,我厉害、犀利、能打,所以木秀于林、出头鸟、、、
我在看这段的时候,也觉得奇怪,马三既然明白事理,为什么就不能虚伪一点呢,嗯,谦虚一点,这样马三未必就成不了名。
对于现实来说,很多人也为了成名的,各种手段,卖身、卖B、认干爹等等,马三至少还有自己的手段,至少他功夫确实不错。
3、最了解自己的人不是自己,马三同样,他的师傅更了解他
说不上他师傅有预知能力,能知道马三投靠日本人,但他师傅能知道,马三为了名,会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
而他师傅让他等十年,也是一种考验,说不定5年就可以让他成名。
成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要磨平菱角。而马三,锋芒太露,成名后有来挑战的人,说不定就各种伤残。
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出百自 【汉】班固《汉书》 。
翻译:建功立业的根本出发点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是做有益于社会国家民族的事,而不是单纯为了虚名。
赏析:建功立业又是需要长期艰苦创造的结果,弄虚度作假, 幻想一夜之间功成名就,一举成名天下知,只会给社会和个人造成危害,绝不可能 有什么真正的建树。所以英国诗人拜伦也说过类似的话: “声誉不是旦夕可以建立的城” 。
作品介绍:《汉书》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作者是东汉班固,后由其妹班昭补齐。《内汉书》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作者介绍: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后进入洛阳太学,博览容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