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其实来源于一首古乐府诗《公无渡河》,又有一个更为人们熟知的标题《箜篌引》,全文如下: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短短四句、十六个字,直译过来就是:
叫你不要渡河啊,你却偏偏要渡河。现在你渡河被淹死,叫我拿你怎么办?
东汉蔡邕的《琴操》曰:有一狂夫,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乃号天嘘唏,鼓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翻译过来就是:
《琴操》记载:一个披散着头发的疯癫的人提着水壶渡河,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然而追赶不及,这个疯癫的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妻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这一场景画面史传是被汉朝乐浪郡朝鲜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37县津卒霍里子高旁观、记载下来的,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其名即《箜篌引》。
后来这首《箜篌引》被记载在蔡邕的《琴操》里,后在荀勖的《太乐歌词》、孔衍的《琴操》中均有记载。
此诗常用来讽喻对方身罹险境,却执迷不悟,苦劝不听,并警告对方再不纳谏将有严重的危险。《大军师司马懿之军事联盟》中司马懿与曹丕屡提这首诗,也大意用心如此。
后来《箜篌引》屡被历代诗人重新演绎,诸如王睿、温庭筠、张正见、刘孝威、陆游、王建、李贺、李白都有化用其意的新作。最有名的莫过于李白的《箜篌引》,全文如下:
公无渡河-李白-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就是李白的变奏版本。
公无渡河
公无渡河
《公无渡河》是《相和歌来辞》之一,即《箜篌引》。“箜篌”是一种弦乐器,形似今天的“竖琴”。这首《公无渡河》据《乐府诗集》卷二十六引晋崔豹《古今注》云:“《箜篌引自》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知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窦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后来曹植的《箜篌引》大约仅用曲调,内容与《公无渡河》无道关。但梁刘孝威、唐李白、李贺诸作则大抵用此意。
李白《公无渡河》的意思是:
黄河之水从西而来,它决开昆仑,咆哮万里,冲击着龙门。尧帝曾经为这滔天的洪水,发出过慨叹。大禹也为治理这泛滥百川的沮天洪水,不顾幼儿的啼哭,毅然别家出走。在治水的日子里,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勤劳为公。这才治住了洪水,使天下人民恢复了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虽然消除了水害,但是留下了风沙的祸患。古时有一个狂夫,他披头散发大清早便冲出门去,要徒步渡河。别人只是在一旁看热闹,只有他的妻子前去阻止他,在后面喊着要他不要渡河,可是他偏要向河里跳。猛虎虽可缚,大河却不可渡,这位狂夫果然被水所溺,其尸首随波逐流,漂至大海。被那白齿如山的长鲸所吞食。其妻弹着箜篌唱着悲歌,可惜她的丈失再也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