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刘备三国中真正的“奸雄”
大家都知道曹操是三国中的“奸雄”刘备是三国的“英雄”!曹操是不是能够当英雄我不知道,但我看过三国志后认为刘备才是真正的“奸雄”
刘备在15岁的时候和同宗刘德然、辽西的公孙瓒同在卢植的门下读书,读书的开销呢由德然的父亲提供,数目和德然是一样的!按理说这样对刘备是相当的好的,可看看刘备在上学期间都干了什么呢?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这就是对刘备在上学期间表现的评价!也就是说咱们的刘备在上学期间不太爱读书,但是喜欢斗鸡走马,喜欢音乐,喜欢华丽、美丽的衣服。这和一般的纨绔子弟没什么两样嘛,同时对那些没有身份地位的人比较的好,喜欢结交一些豪侠之士,附近很多的年轻人都喜欢和他交往,这方到现在估计也是个问题少年吧。大家请注意,如果刘备家里是个有钱的主这也没什么,可刘备这个时候花的是别人家的钱,未免有失厚道吧!
之后就是黄巾起义,7a64e4b893e5b19e361刘备因作战有功被任命为安喜尉,在这里我要为张飞平反一下,大家一般都认为是张飞打了督邮,而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打人的是刘备,跟张飞没什么关系!
之后刘备投奔以拜为中郎将的同学公孙赞,公孙瓒也没有看不起这个师弟,表刘备为别部司马,(别部司马的俸禄是1000石,应该说这是一个中级偏上的官职,)让他在青州刺史田揩的麾下抗拒袁绍下。之后凭战功升为平原令后来升为平原相。想刘备走投无路之时投靠公孙瓒,而公孙也很是对的起刘备,按当时的习俗、习惯刘备就成为了公孙瓒的部属。
精彩的来了!曹操去攻打陶谦,陶谦抵挡不住想田揩求援,于是田揩和刘备前去支援。刘备的当时本部兵马有1000多人,(不知道刘备从那里找来乌丸的骑兵,不过我估计很有可是公孙瓒给刘备的。)刘备又在路上招集了几千个流民,这就是刘备到达陶谦处时全部兵力了。陶谦可能是看刘备的兵太少了,或许是为了别的什么,总之有给了刘备 4000丹扬兵(据说当时丹扬兵也是十分骁勇善战的)于是乎刘备可能觉着跟着陶谦比跟着公孙瓒要好就“去揩归谦”了。想当初刘备走投无路之下投奔公孙瓒,公孙瓒当时就给了刘备一个中级的军职后来又是给兵又是给地盘的待刘备也算是不错了!可刘备。。。。。。。。。。。。。。
之后的大家就都清楚了徐州被吕布给抢了,连刘备的家小都被吕布夺了去。刘备无奈之下又投奔曹操,曹操对刘备就更好了,直接表为豫州牧,击败吕布之后和刘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待刘备真的是不错了。
之后就是刘备得到衣带诏,又叛曹操而去,而且和曹操打了一仗,可以没打赢张飞被打散了不知所踪,关羽为保护刘备的家小也“降”了曹操了,刘备只身一人去投奔袁绍。袁绍对刘备更没的话说了,大家看看三国志里袁绍接待刘备的规格就可见一般了:“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将步骑迎先主。先主随谭到平原,谭驰使白绍。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这几句话大家应该都能看懂吧,怎么样?袁绍对刘备够意思吧!可刘备在看出袁绍即将失败之后“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刘备从袁绍那里诓了点兵,跑了!
之后刘备投靠刘表,后面的大家就清楚了,刘备得荆州有很多不太清楚的地方,我就不多说什么了。
可单看上面我所说的,就可以看出刘备此人先后投靠过很多的人,可不管投奔谁,他从来就没有真正的降服过人,他不断的投靠别人的目的无非就是要发展自己的实力,最终他成功了!成为了蜀汉的开国皇帝!
我并不排斥刘备为了发家所使用的招数和伎俩,但说刘备是个英雄我决不同意,我觉得刘备要是能称为“雄”的话只能称其为“奸雄”
毋庸置疑,修史贵真实,不虚美,不隐恶应是史家必须恪守的准则,曲笔是不足为训的。应当百看到,陈寿除了涉及魏晋易代的敏感问题与当权人物之外,其叙写仍属翔实可信的。不必讳言陈寿的曲笔,也不能因此而怀疑《三国志》的信史价值。钱大昕所说度:“然吾所
《三国志》
以重承祚者回,又在乎叙事之可信。盖史臣载笔,事久则议论易公,世近见闻必确。三国介汉晋之间,首尾相涉答,垂及百年,两史有违失者,往往赖此书正之……予性喜史学,马班而外,即推此书,以为过于范(晔)、欧阳(修)。”(
1.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zd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2.刘元起:“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3.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版德。”
4.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5.程昱:“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6.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刘备,吾俦权也。但得计少晚。”
7.刘晔:“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
8.孙胜、贾诩:“刘备雄才。”
许多人都说陈寿对诸葛亮颇多诋毁,但我看了《三国志》后,却感觉这种指责似乎有欠公允,难免“道听途说”之嫌。
首先,诸葛亮获得了《三国志》中人臣中最高的传记规格。
《三国志》惜墨如金、失之简略,全书中只有八个人单独成传,他们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蜀汉昭烈帝刘备、后主刘禅、蜀汉丞相诸葛亮、吴大帝孙权、陆逊,其中三人是开国之君,曹操则是有实无名的开国之君,而且我们还要明白一点,在中国的官修史书中普通人的传记通常只是为了写人,皇帝的传记则同时还要起大事记的作用,所以常常是皇帝的个人传记篇幅长、份量重,但反而面目模糊不清,通篇都是某年某月某人任职、某处旱、某处交兵的流水帐,如《后主禅》便是如此。陈寿肯为人臣中的诸葛亮和陆逊单独立传,花大笔墨记叙他们的生平为人,本身就是对这两个人功业影响的极大肯定,甚至于放到了大多数天子之上(即使是单独立传的曹睿、阿斗),更不必说其他人臣了。
其次,诸葛亮同样获得了最高的人物评价。
传中另一处表明作者态度的就是最后的评,这是一项来自太史公的优良传统。我把8个人传后的评曰摘录在最后。
曹睿、孙权特别是刘禅评语中颇多尖锐之语,自不必论,恐怕曹丕的评语也当不得好。剩下四人中,表面上曹操评语最好,但细细品味,是否也很有点象我们熟悉的“伟大的XXX,一生XXXX”的味道在里面,官样文章而已。倒是刘备、陆逊、诸葛亮的评语夹杂了不少感情色彩。
特别是诸葛亮,“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不仅仅是肯定一个人的功绩,更是肯定他的人格,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来说,这恐怕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了,远胜于给曹操的,不要说是在三国之中,就算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又有几个人能在自己的传中获得这样的赞语。
许多人抓住最后那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不放,可通观全文,真的能感到这是对诸葛亮的批评吗?再说即使将略非所长又如何?一个人品德崇高,正直廉洁,治国有方,还需要什么?人无完人,还非要他写诗作赋、吹拉弹唱、南拳北腿无一不通才能叫好吗?
也正是这个“将略非所长”的人,以小国攻大国,以寡击众,拔三郡,斩杀张颌、王双、把司马懿打的闭门不出、眼睁睁的看着对手竟然在自己的土地上屯粮。这也是三国志的记载。
为什么很多人都忽视,在这句沦为把柄的话之前,这个贬低诸葛亮的人竟然专门花了一千多字引述自己编写的“诸葛亮故事”,为诸葛亮歌功颂德(全文我也附在后面),这在中国的史书中恐怕都是绝无仅有的,大概在陈寿看来,短短几句赞语根本不能表达自己心中那个诸葛武侯的形象。
中国人不会把将略看得那么高,一句“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绝对要胜过“韩白、孙吴”,中国人更看重道德品行,甚至于反感热衷刀兵之人。如果陈寿真的要贬低诸葛亮,那他在评中应该揪住“劳师远征、不能选贤任能”不放,而非将略。这句话充其量只能说明陈寿眼中的诸葛亮还不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
在传记的正文中,我觉得有几处情节值得大家注意。
其一,刘备托孤,这对于完善诸葛亮和刘备的形象,都是十分有利的,主信臣忠,正是中国历代追求的最636f70797a686964616f363高境界,特别是相比曹魏。
其二,大量对诸葛亮品德的描写,如不治余财等等,要明白道德情操在中国士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比崇高的,一个颜回凭着情操就压倒了无数的帝王将相。
其三,敌人的评价常常是最客观的,司马懿说诸葛亮“天下奇才”(请注意,陈寿为什么选择司马文宣王);“魏征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如果陈寿真想诟病诸葛亮的话,他写这些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