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祸福相依没有前一句。
祸福相依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uò fú xiāng yī,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出处复:春秋末期·李耳《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白话译文:看起来是祸害的事,其实倚靠着福气;看起来是福气的制事,其实潜伏着祸害,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
扩展资料:
《老子》第五十八章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白话译文:
政治宽厚,人知民就淳厚;政治严苛,人民就狡黠。遭遇灾祸,福禄倚靠着;得到福禄,灾祸潜伏着。谁知道最终结果?这没有定准。正再转变为邪,善再转变为恶。人们对这种正反变化的道理迷惑不明,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因此圣贤的人方正却不割疼人,锐利却不伤人,直率却不放道肆,光芒万丈却不刺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祸福相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祸兮福之所倚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发音】抄huò xī fú suǒ yǐ,fú xī huò suǒ fú
【释义】福与祸并不是绝对的,它们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出处】《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注解】一、兮:百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2. 【成语】:度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拼音】: 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解释】:①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喻初始。②桑榆:指黄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问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答此语。
【使用频率】:较多使用
【近义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英 文】:lose at sunrise and gain at sunset
【用 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
【哲理寓意】: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释义 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百,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出处 《老子》第五十八度章:“祸兮福之所倚,福知兮祸之所伏。”
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总是有所艰难困阻的,只有跨过去,道才能看到成功的内彩虹,不是吗?
只要给自己多点耐心、多点信心、多点勇气,相信你可容以做到的,要加油哦!
唇亡齿寒,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语本《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 虢 之谓也。” 宋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时虽已下荆楚 , 孟昶有唇亡齿寒之惧。”
祸福相依 释义 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出处 《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君友会王爱君文集《祸福相依》篇释义,祸福相依,其义起于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后来庄子则阳篇又云:「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然此祸福相依的思想,实起于易经,为中国最古哲学思想的一端。依据易经哲学,宇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32宙万事万物都是源自一「道」,道为流行义,其流行乃为圆道周流,如盛衰、生死、寒暑、昼夜、刚柔之相往来,乃自然之流行,人力无能为力。物极必反,当时之盛、人之生、岁之暑、日之昼、物之刚臻于极致之际,及自然而变衰、变死、变寒、变夜、变柔。常人不知此理,每执着于盛、生、暑、昼、刚之时,以之为福;易经则阐明此理,谓衰、死、寒、夜、柔之祸,乃同于福之为自然流行之「道」,彼此相待而生。老子反者道之动、物壮则老、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等,均此义。复次,祸福之立义,乃以是否从于道为准,顺从于道即福,违逆于道即祸。吾人识道之为流行,当盛衰、生死、寒暑等之变化之时,即与之进退,不作执作,如此则常在福中,虽祸至而不为祸所累;偶或有违道之行而遭祸,即明此致祸之由而改过归于正道,如此则因祸而得福,亦可谓祸福相依。以上二义,在先秦古人思想中均甚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