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长安是世百界上公认的世界历史名城,关中地区的核心城市,土地肥沃并有四大关隘(北萧关东面潼关西面大散关东南武关)把守。
西周时度期长安称为镐京,后来被戎攻破。
秦末农民起义,刘邦攻入关中。项羽火烧阿房宫,大火烧了三个月。
王莽的新朝后期,赤问眉军攻破长安。
三国时期马超率领西凉军趁曹操不备攻破长安。
南北朝时期,刘曜攻长安,虽然没有明确资料表示屠城,但整个关中地区的人口仅剩1-2%。
唐朝安答史之乱时期,长安被吐蕃攻陷。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 长安城被黄巢的起义军攻破。黄巢纵兵屠专杀,历史记载“流血成川,谓之洗城”。
古代战争的残酷野蛮,绝非今人可以想象,每一次攻城掠地都伴随着屠杀和破坏。
宋代开始,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迁移,再加上经过五代十国战乱的破坏,长安的地位不如以前那么属显赫了。
唐长安在汉长抄安的东南,以龙首原为参考点,汉长安城在其北,唐长安城在其南。另外唐长安城的面积百几乎是汉长安城的两倍。隋朝时隋文帝鉴于汉长安城建城度已久且问其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所以在汉长安城东南地势较高处兴建大兴城,后经唐太宗扩建形成唐长安城。答
长安城
中国七大古都之一。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建都于此。现存城址有西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
西汉长安城 长安本秦之乡名,秦时有兴乐宫。汉高祖五年(前202),在兴乐宫基础上修治长乐宫,七年建未央宫,自栎阳迁都长安。惠帝元年(前194)至五年筑城墙。武帝时在城内修北宫,建桂宫、明光宫,在西城外营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凿昆明池。新莽改长安为常安,于南郊建九庙。东汉建都雒阳(见洛阳城),仍以长安为西京。献帝一度迁都于此,其后西晋惠帝、愍帝以及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相继以长安故城为都。至隋代建大兴城,汉城遂废。城址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千米处,1956年开始勘查发掘。
西汉长安城平面不规则,东垣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河渠曲折。经实测,周长25千米余,约合汉代六十二里强。城外挖有护壕。每面城墙有3门,由北至南,东墙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西墙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由东至西,北垣为洛城门、厨城门、横门,南垣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发掘证实每门设3个门道,每道宽6米,可容4个车轨。霸城、覆盎、西安、章城四门内对长乐、未央二宫,其余8门各与城内一条笔直的大街相通。每条街均分成3条并行的道路,中为皇帝专用的驰道,两侧道路供吏民行走。班固《西都赋》“披三条之广路,开十二之通门”,即指长安的道路和城门。
汉长安城内的宫殿分布占全城面积的2/3。城东南部为长乐宫,汉高祖时曾为视朝听政之所,惠帝以后为太后之宫,占全城面积1/6。城西南部的未央宫为朝会之所,占全城面积1/7,其前殿规模宏伟,殿基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现高约15米。未央宫北阙附近有贵族邸宅,即所谓北阙甲第。桂宫位于未央宫北,西隔城墙与建章宫相望。平面长方形,周长5300米。桂宫之东有北宫,长乐宫北又有明光宫。长乐、未央二宫之间建有武库,平面长方形,内设7座库房,库房以夯墙隔成若干间,放置木质武器架。已发掘出武器架石础及铜铁兵器、铁铠甲等。
城内工商业区集中在西北隅的横门大街两侧,据文献记载共有九市。这一带发现有许多钱范、陶俑,说明当年曾有作坊。
居民区在城东北隅宣平门附近。文献记载,长安有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汉平帝时,人口达24.6万余。实际考古勘查确认的居民区,面积过于狭小,估计有些居民住在城外。
城西的建章宫规模宏伟,已勘查出位置和范围。城西南至东南一带为上林苑,内有离宫别馆数十处。西南有昆明池等皇家宫苑,昆明池是为训练水军而开凿,又可解决长安城水源不足问题。南郊则有明堂、辟雍、灵台和王莽九庙等礼制建筑。
汉长安城主要由皇家宫室及其附属设施构成,突出表现了为帝王、贵族、官僚服务的性质,反映了中国早期都城的特点。新莽以后,宫室、城门、武库先后被毁。其后历代虽有营造修饰,但未能恢复西汉盛况。
唐长安城 隋开皇二年(582)在汉长安城东南建新都大兴城,入唐后改称长安,仍为都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天佑元年(904)朱温挟昭宗迁洛阳,毁长安宫室民居,唐长安城遂为废墟。该城遗址在今西安市区及近郊。20世纪20年代初,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曾作考察,1957年起进行正式勘查与发掘。
唐长安城由廓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廓城平面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6.7千米。每面有3座城门,除南面正门明德门为5个门道外,其余皆为3个门道。宫城位于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长方形、南北1492米,东西2820米。中部为太极宫(隋大兴宫),正殿为太极殿(隋大兴殿)。东为皇太子东宫,西为宫人所居的掖庭宫。皇城接宫城之南,有东西街7条,南北街5条,左宗庙,右社稷,并设有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
廓城内有南北向大街14条,东西向大街11条。明德门至皇城正门朱雀门的朱雀大街位于全城中轴线上,宽达150余米,是今北京东西长安街宽的两倍。其他通城门的大街也多宽在百米以上。垂直交错的大街将廓城划分为108个封闭式的里坊,坊内有民居、官衙、寺观等。朱雀大街两侧的四列坊面积最小,只设东西两个坊门,坊内有横街。皇城两侧诸坊面积最大,四面开门,内置十字街。当时继承了北魏洛阳城的军事管制制度,坊门有兵把守,早开晚闭。廓城内有东、西二市,东市称都会,西市称利人,各占两坊之地。市内设“井”字形街道,沿街列置店铺。文献记载西市附近集居了许多中亚和西亚的“商胡”、“胡客”,其西南相邻的崇红坊,还设有波斯祆教(拜火教)寺。当时这一带为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
唐贞观后对长安宫室进行增建,贞观八年(634)于太极宫东北的龙首原高地上建永安宫,次年更名大明宫。龙朔三年(663)后这里成为主要朝会之所。玄宗时又于藩邸兴庆坊建兴庆宫。此外,唐长安城的东南隅,还有风景游览区曲江池,将风景区与都城相结合,是中国古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66代城市规划的一个创举。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态。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规划严谨,街坊整齐。设置了封闭式皇城以处府衙,封闭式里坊控制居民。其居民区占城内面积7/8,为人口的集中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对东亚一些国家的都城产生过重大影响。
唐末长安城被毁后,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放弃长安廓城与宫城,重修皇城安置府廨民居。北宋沿袭,为京兆府城。元代为奉元路城。明洪武年间改称西安,置秦王府,并向东、向北扩展面积约1/3。穆宗隆庆年间,又在夯土城垣外侧包砌了青砖。明西安城平面长方形,周长11.9千米,至今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