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故事 > 鲁迅名言欣赏-鲁迅的名言欣赏

鲁迅名言欣赏-鲁迅的名言欣赏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这句话应写作:“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撰写的一副名联。但是,这副名联是在前人联语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却鲜为人知。
清代著名诗人、贵州督学洪亮吉著有《长江诗话》一书,其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古时有一个怀才不遇的秀才,通晓诗词,又酷爱杯中之物,但却无人任用他,因而常常在酒足饭饱后与儿童嬉戏为乐,并写下了一副对联,以抒发情怀,聊以自慰。其联曰:
“酒酣或化庄生蝶;
饭饱甘为孺子牛。”
鲁迅先生夜读《长江诗话》,有感而发,反其意而用之,赋予其联全新的内容,借以言志。他在《自嘲》跋语中写道:“偷得半联,将‘饭饱’改为‘俯首’,易两字,达到文句生辉、力重千钧、意境深远的目的”。鲁迅先生正是以化平庸为神奇的深厚文学功底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写出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千古绝唱,并成为有识之士的座右铭。
“孺子牛”,《左传·哀公六年》载:“女(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孺子”,指齐景公的儿子。讲的是齐景公曾跟儿子嬉戏,口衔着绳子,学做牛,让儿子牵着玩。儿子不慎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折了。“孺子牛”的典故便由此而来。
“孺子牛”本来只是表示齐景公(或父母)对儿女的宠爱。后来,鲁迅先生在《集外集·〈自嘲〉》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加以引用,“孺子牛”三字在此处已发生了质的升华,就成为借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6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了。
(一)句子: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这句话的意思大家都很明白,凡事都不是一定要有先例可循才可以进行,人还是要有点探索精神的。鲁迅战斗的一生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度过的。他以自己痛切的感受对封建奴化教育进行了无情的、击中要害的批判,成为旧教育的掘墓人;同时,在那大夜弥天的年代,描绘了未来教育的图画,一再谈论他读书的深切体会,是无产阶级新教育的最初的拓荒者之一。正是这样的探索精神,鲁迅的作品中处处渗透着对教育的独到见解,那些独特的教育思想散见于鲁迅的各类作品之中,在现今的教育领域中,仍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下,笔者就鲁迅作品中的教育思想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 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鲁迅在《阿Q正传》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位因循守旧、盲目自大、畏强凌弱、自轻自贱和用精神胜利法麻醉自己并毫无创新精神的人物形象。其用意就是要中国人民觉醒起来,摆脱旧思想的束缚,去革新,去进取,去创造新的未来。他说:“说到中国的改革,第一著自然是扫荡废物,以造成一个使新生命得能诞生的机运。”〔5他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呼声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可见,鲁迅十分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呢?首先,要培养独立的人格,要有敢闯敢干的精神。鲁迅说:“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他还说:“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第二,不要读死书。鲁迅批评那种读死书的人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第三,要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品质。鲁迅告诫青年不要盲从轻信,不要迷信权威,要坚持独立思考,坚持正确主张,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冷静地思考问题,对自己遇到人和事能根据原则作出正确的评价,善于吸取正确的,批判错误的。他说:“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

  鲁迅的论述对我们今天培养和造就能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新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注重培养孩子个性化的发展

  由于各人先天禀赋和后天诸方面环境影响存在差异,因此素质教育充分尊重事实,强调个性化的发展。《学会生存》中指出:现代教育都重视个人,注意一个人的能力,他的心理结构及兴趣,动机和需要。发展个性教育要求教育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这一思想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孔乙已》两文中均有体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述了“我”童年生活的两个片断——百草园的无穷乐趣和三味书屋的枯燥单调。在百草园,“我”可以翻断砖,拔何首乌,摘覆盆子,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还可以听长妈妈讲故事,即使到了冬天,荒凉的百草园也可以捕鸟。正因为百草园有那么多的“乐子”,所以当“我”得知要离开它时,才有了那么多的“也许是”,才有了告别百草园时那无限深情的: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充分展示了作为孩童,他对能够充分张扬个性,能够“为所欲为”的天堂的依依惜别,难舍难分!而在三味书屋,虽然屋后也有一个园,却不能尽兴,因为一旦被先生发觉就要被叫回去,甚至有被罚跪、打戒尺的可能,就连“我”最喜的“画画”也只能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才行,至于“怪哉”为何物之类的问题,因为与所学无关,便是“做学生不应该问的”。在这里,他不能尽情的绘画,不能探索与课堂无关的问题,这是一个扼杀人的求知欲望和个性发展的桎梏,由此可见,虽然鲁迅只是在回忆童年生活,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话题:怎样对孩子实施教育才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孩子的个性特长,应该说这对于我们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是有很大的借鉴价值的。另外在其小说《孔乙已》中,作者描写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通过“孔乙已”这一人物形象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人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以罪恶,孔乙已不是天生的废物,但被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从思想到身体都毒害得残废不堪,甚至已经被弄到将要讨饭了都还相信着和爱惜着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套鬼话,乖乖地做了他们的人肉宴席的吃料,他的结局是悲惨的,但如果不是封建教育中的“读书以致仕”,他不会因为有一副高大的身材却衣食无着;如果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不会舍不得脱掉破旧不堪的长衫了;如果不是读了些“孔孟”圣言,也就不会有令人啼笑皆非的“窃书”非“偷书”的孔乙己式的辩法。如果不是罪恶的“八股取士”制,他不会一无是处,最终凄凉的死去。鲁迅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同情心,也这好体现了他对封建教育抑制个性发展,实行单一教程的深刻批评和反思。对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中注重个性发展是不无积极意义的。

  三、 注重多角度的培养孩子的知识

  鲁迅作品中反映儿童时期生活的回忆性文章较多,仅闰土着一个人物就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故乡》两文中出现,虽然在《丛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仅仅只是提到过,但关于捕鸟这个细节的描写。都与闰土颇有湮源,因为在《故乡》中他用详细的笔墨介绍了“我”和闰土的交往,虽然那时“我”是阔少爷,闰土只是一个帮工的孩子,但我与闰土却无等级差别,只是孩童间的纯真无邪,亲密无间。尤其是对闰土的生活无限向往。在“我”的眼中,闰土的生活环境完全可以说是理想的桃源。这时,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副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来,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我”的脑海中的那幅画是那样的清新、亮丽。但这于“我”而言都只能是幻想,难以成真。因为“我”生活在高墙深院,“我”得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得“习字”,“我”得“对课”。“我”……正因为这样,“我”无法体验到大自然的广袤无垠,不可能品尝海边沙地中西瓜的香甜。我甚至不知道,但是现在也没有知道猹究竟是怎么样的东西,只能凭主观臆测推断它的形状应该像狗。正是因为封建教育的落后、方式的单一,使“我”囿于一屋之内,纵然饱读诗书,却“素不知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出卖罢了。”短短数语,把一个少儿因拘泥于封建教育而缺乏生活常识、缺少生活阅历的苦恼深刻地揭示出来了,这种苦恼与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中重视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能力,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是非常切近的;“我”还希望闰土能教给“我”雪地捕鸟的本领。“我”用赞尝的语言来叙述双喜他们那一群小伙伴熟练的驾船技能,都是一种素质的体现,也就是希望教育能面向生活,多培养孩子们生存的技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活得很好。

  四、 注重培养孩子的逆向思想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即要通过教给知识来提高学生的能力。而要想借助一般知识来完成某一项具体活动,必须把知识经验适用于特定环境,即要对知识经验个别化(变化)、结构化(联系)。换言之,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能把一系列有关知识加以联系、组合的能力和把它们加以变化、个别化、变种化的能力。因此,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学会了某种知识,并不是看他能考多少分,而是看他能否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解答问题,在这一方面,鲁迅先生的“反其意而观之”是很值得探究、学习的,在其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作者站在妇女解放战线的最前列,对积极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白娘子饱含同情,对千百年来的“正统”观念加以批驳,对其化身法海极尽讽刺嘲笑,借以引起读者进行反封建的革命。他的这种利用民间传说作为题材的写法本就值得学习,更加上他善于从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发掘出新主题的这种思维方式,更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深刻领悟的。思维方式、思维角度的差异必然带来思维结果的不同,对待同一个问题,由于个体性格的差异,也必然有所不同,作为师者应该认识到这些差异,认同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当然,对于错误的观点应予以正确的引导)。否则,必将扼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印象:说到春天,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百花争艳、莺飞叠舞、生机盎然。然而有一个学生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眼中,春天是滋生病菌的温床,是各种传染疾病疯狂侵害人类的大好时机等。他写到了春天一系列不足,然后表明自己的立场:“我不喜欢春天”。可是就是这样一篇有创见的优秀作品都被其老师扼杀了,其作品也被老师狠批一通。与之相类的还有一个例子:课堂上,老师问“月亮像什么”,大家回答“像镰刀”,“相弯弓”,“像小船”等,这些答案都是书上有的,因而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然而有一个女孩却站起来,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豆角”,这可是闻所未闻的,这怎么行?作为老师,他可以同意“雷峰塔倒掉”确实是“活该的”,也可以接受孟尝君及其门客都是“鸡鸣狗盗之徒”这样的旷世奇谈,却不能忍受孩子们一点点“另类”的思想。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转换思维角度考虑问题的方式不是值得今日借鉴吗?

  披阅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和教育家鲁迅,不仅以振聋发聩的“呐喊”,唤醒了寂寞昏沉中的国人,还以那崔巍的创新教育思想和实践,引领千百万青年走上了改革大道,创造性地培养和扶植了一代英才,在中国文化教育发展史上铸就了不朽的精魂,立下了丰伟壮丽的勋业。尽管鲁迅先生并不是一位有独立理论体系的教育家,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从事文学活动和革命活动,但鲁迅关于教育教学的独特见解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和研究的,他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光辉典范。

  (二)
  句子: 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 读鲁迅《求乞者》有感

  “求乞者”的称呼是我从鲁迅先生的笔下得来,而如今他们的队伍有增无减 ,他们的称呼远没有如此的雅致。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近于儿戏;我烦腻他这 追着哀呼。
  我走路。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但是哑的,摊开手,装着 手势。
  我就憎恶他这手势。而且,他或者并不哑,这不过是一种求乞的法子。
  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 鲁迅---《求乞者》)
  先生对于布施者的种种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一幅行乞图跃然纸 上,扪心自问:这其中是否有您的影子。鲁迅先生的人生态度是既不布施于人, 也决不接受任何人的布施,在这篇作品里,通过对黑暗社会里的“求乞者”所象 征的人生态度的断然否定,鲁迅抒写了自己坚决抗争的战斗情怀,同时也表明了 他对黑暗社会势不两立的态度。
  我要说的是:对求乞者不能存一视同仁之心。 现在的求乞者非常多。各种年 龄,从老年人到中年人,青少年,再到几岁的儿童不限,甚至还有襁褓中的婴儿 被妇女抱着,充当求乞的工具。各种方式,路上拦截请求帮助的,匍匐地上写长 串粉笔字的,身前放若干证明材料跪着的等等,不胜枚举。各种场合,热闹的商 业街,人来人往的天桥,隐蔽的地下通道,小区的门口……各种态度,有些密切 关注着来往人的行动表情,若是眼光瞥向他,便展现悲苦的表情,以热切的眼光 回视;有些低垂着头,目光向下,一动不动的跪着,似乎正因为走到今天这个地 步而悔恨不已;有些则躺卧在地,身下有肮脏的棉被或报纸,闭着眼睛,似乎正 在睡眠中……如此种种,或被迫,或自愿,或伺机行骗,或情非得已,目的只有 一个,为着生存。
  自问是个善良的人,可是面对如此的千姿百态,有时真是觉得两难,求乞者 中不乏真正需要帮助之人,他们或有一时的难处,或有百般的无奈,我们伸出手 来,尽绵薄之力,真是一个社会人的应有道德。可是殊不知现如今,乞丐已成为 一种花新兴行业,他们有组织,有规模,走的是“集团化”经营。你只是他们的 目标客户,而远非你所以为的布施者,所谓“英雄不问出处 ”,却不知在你面前 衣冠鲜亮的人们,曾经匍匐在地。进退两难间您会选择什么?是漠然离开还是依 然会伸出手来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4,可能你会说,这几块钱的小事不值一说,但我觉得金钱是小,但 它拷问了一个社会的良知,也测试了人与人间至为重要的关心与信任。
  也曾记得刚出学校大门,走上工作岗位之时,一日在单位门口就碰到一位衣 着整齐之人,向我哭诉:自己是个外乡人,在车站被偷了钱包,身无分文,连给 家里打个电话的钱都没有,能否借手机一用?您想十年前,我刚工作,收入也并 不那么丰厚,还没能为自己添置先进的通讯工具呢。他又转而说给50元钱也行, 他可以对付几餐,好等家人把钱汇来。我还没说完,您可能已经笑出声来了吧? 这是多么落伍,多么拙劣的行骗桥段阿,可当时的我真的是倾囊而出,还记得没 到五十,大概三十五元吧!其实当时也并不是毫不犹豫吧,但信与不信间我片刻 就选择了前者,要是你问我今天会做什么选择,我想我都不会等他把话说完,就 已走出老远。是我变得不再善良吗?朋友说:是你变得不再单纯。可能是吧,但 我想远非如此,人与人间的信任和关心逐渐淡漠,人与人的距离渐行渐远。可能 这才是根本吧?为了生存和竞争,许多人渐渐被商品社会的金钱、物质观念所侵 腐,致使周围的一切变得越来越陌生。那些没有尽头的物欲让我们不断参与无情 的竞争,无休止地去追求去获得金钱、物质上的利益。个人夸大消费、超级糜烂 的享乐,使得更多的人变得自私、贪婪、虚伪、冷漠,我们享受着越来越丰富的 物质生活同时,精神却越来越贫乏和空虚。我们不由的戴起面具做人,我们逐渐 被虚伪所包裹着,真诚渐渐离我们远去。我们呼唤真诚,却不知道该到哪里寻找 真诚;我们渴望真情,真情却在日益走向没落。可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 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的压力正越来越大,人们需要一个温暖的人际环境,一个 安全的人际关系。面对越来越多的信任缺失,面对着一件一件的人间悲剧,拯救 信任,已是刻不容缓。 ... 人们和谐相处需要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而绝不是相互怀疑。 ...

  贫与富,善与恶,强与弱,悲与喜......这都是一步之遥,我们何不跨出这 一步,温暖别人,也暖

这句话应写作:“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33撰写的一副名联。但是,这副名联是在前人联语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却鲜为人知。
清代著名诗人、贵州督学洪亮吉著有《长江诗话》一书,其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古时有一个怀才不遇的秀才,通晓诗词,又酷爱杯中之物,但却无人任用他,因而常常在酒足饭饱后与儿童嬉戏为乐,并写下了一副对联,以抒发情怀,聊以自慰。其联曰:
“酒酣或化庄生蝶;
饭饱甘为孺子牛。”
鲁迅先生夜读《长江诗话》,有感而发,反其意而用之,赋予其联全新的内容,借以言志。他在《自嘲》跋语中写道:“偷得半联,将‘饭饱’改为‘俯首’,易两字,达到文句生辉、力重千钧、意境深远的目的”。鲁迅先生正是以化平庸为神奇的深厚文学功底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写出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千古绝唱,并成为有识之士的座右铭。
“孺子牛”,《左传·哀公六年》载:“女(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孺子”,指齐景公的儿子。讲的是齐景公曾跟儿子嬉戏,口衔着绳子,学做牛,让儿子牵着玩。儿子不慎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折了。“孺子牛”的典故便由此而来。
“孺子牛”本来只是表示齐景公(或父母)对儿女的宠爱。后来,鲁迅先生在《集外集·〈自嘲〉》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加以引用,“孺子牛”三字在此处已发生了质的升华,就成为借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了。

相关阅读

  • 鲁迅名言欣赏-鲁迅的名言欣赏

  • 成语大世界成语故事
  • 这句话应写作:“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撰写的一副名联。但是,这副名联是在前人联语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却鲜为人知。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形容很难的成语有哪些 有什么难什么的成语 形容特别难的成语有哪些? 带难的成语有哪些 命不由天是什么意思 命不由天是什么意思? 形容花草茂盛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花草茂盛,美丽的成语 描写树木茂盛的成语(10个以上) 形容“花草树木生长茂盛”的词语有哪些? 精神病人发病时总是神志不清吗? 精神病人心智都是清楚的吗? 精神病人都是变态吗? 有神经病的是不是一定是神志不清 鲁迅名言欣赏 鲁迅名言+赏析 鲁迅佳句并赏析十句 鲁迅名句赏析 查一下人心开头的成语? 搜一下人开头的成语 人字开头的成语 人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藏头诗是日本去死 安倍定亡的是那首诗叫啥名 四大掉亡诗是那四首??? 悼念亡妻亡夫的诗词 徐志摩哪一首诗预示着他怎么死亡 坚韧不拔和坚忍不拔的区别? 坚忍不拔和坚韧不拔有什么区别吗??因为有选择说是要选一个 坚韧不拔和坚忍不拔有什么区别 “坚韧不拔”和“坚忍不拔”究竟哪个是对的啊? 可以形容女生头发长的有哪些词语,越多越好 形容很震惊的,词汇有哪些越多越好谢谢! 形容事情很突然 可以用哪些字或词? 越多越好 把用的情景也说... 表达一个人很小气,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越多越好,谢谢! 以“ang”为韵母的汉字有哪些? 韵母是ang的生字有那些? 以“ang”音结尾的字有哪些? 韵母是ang的字有哪些 王思聪的前女友中谁混得最好? 离开王思聪的那些前女友们,现在都混得咋样了? 王思聪前女友雪梨现身,为何说他是最会赚钱的前女友? 王思聪历任女友中有哪个嫁入豪门了? 热血沸腾的是什么意思 热血沸腾文言文怎么说 热血沸腾的读音是什么 热血沸腾中的血读什么音 成语见什么什么喜 见什么识什么的成语 见什么知什么的成语 见什么知什么成语 广东人所说的"白话"是什么意思?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