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一、人就这么一辈子,欲望,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紧,失去得越多。学会放手,甘愿舍弃,才能真正的得到。得与失,只是相对而言;认为得到时,或许正在失去;觉得失去时,也许正在得到。无意于得,就无所谓失。
二、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三、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既然无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1处可躲,不如傻乐。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四、不要再去抱怨生活如何刁难,也不要再去嗔恨人生如何坎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时间久了自然苦尽甘来,而这份难能可贵的甘甜,只有能理解生活,才能享受生活赐予的这份厚重。
五、有一颗宽阔的心,你会健康一辈子。有一颗包容的心,你会快乐一辈子。有一颗善良的心,你会无悔一辈子。有一颗同情的心,你会平安一辈子。有一颗童年的心,你会年轻一辈子。
扩展资料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3、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
4、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着地时,系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着地。
《玄谭》中所言:“炼己持心、明理见性时,攒簇发火,不出乎一个时辰,立得一黍玄珠,现于曲江之上。刀圭入口,顷刻之间,一窍开,百窍齐开,火发四肢,浑身筋骨血肉都化成炁。”这是真实功境。曲江,据三丰《吕祖〈百字碑〉注》说是腹部。炼己持心、明理见性、凝神聚气之后,丹士的腹部会出现一颗光珠,是性命的精华所成,就是三丰《道情歌》所言“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只有能内视到腹中有光珠生成,才是命功成功的一半,丹家所谓“药足腹内珠自明”,没有这个证量,说明元精、真阳尚未生起,命功还未入门。当命功修到腹中生光时,丹士口中必然会分泌甘甜之津,是肾气所化,叫“金津玉液”,即“刀圭入口”,是无形的元气在形质方面的体现,有人误以为这种生理上的液体是“丹药”,不了解古人以有形表无形的思维方式。陈致虚《金丹大要》云:“盖圣人以实而形虚,以有而形无。实而有者,真阴真阳,同类有形之物(人)也。虚而无者,二八初弦之炁,凝而为一黍之珠。”这时,由于内丹能量的作用人体的三关九窍都会打开,只有打开了“百窍”,才能与天地、万物、彼家、生龙活虎的先天之炁沟通,丹家称之为“开关展窍”。关窍真正打开的人就可以数月乃至数年辟谷不食,山东有位居家修道的女士赵巧芝已经六年不食人间烟火。她在钱俊时教授发表于《益生文化》的有关研究报告《赵巧芝现象值得重视》中自述:“在功中不断感觉有个白色的圆柱,从下(会阴)往上捅,后来从头顶捅开了,感觉有个白色的柱子从身体中间串起来了。”“坐下来就入静,不知不觉一两小时一晃而过。”“在练功中不断看到自己的内脏。想看时多能看到,特别是胆,每次都能看到。”“在功中有时也能看到别人的内脏和大脑。”这是当代人的证量。能辟谷数年,能看到体内的光明、内脏,说明关窍一定打通了。由于真气向四肢百骸运行,周身温热,如沐春风,丹士可以单衣过严冬。天津的郭善儒教授由于修炼“九鼎炼丹法”,二十年来,单衣过冬,寒风拂体,不仅不觉寒冷,反而感到温暖。我一位道友修炼夫妻同修的丹法,采得真阳后,大雪天单衣行走于室外,了无寒意。三丰真人《道情歌》云:
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
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
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
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
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
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
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行。
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
这是完整的功夫内景描述。大药将产时丹士会听见虚空中有声如雷。我一位道友住山修炼时听到脑中如有雷声炸响,身心一震,疾病不翼而飞。丹经中对此论述极多,如吕祖《百字碑》中“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丹士腹中有光,称“命光”,眉间、头顶也会有光,即“性光”,性命合一之后周身有光是丹光。如张紫阳所言“近来透体金光现,不与凡人话此规”。丹光是生命精华凝聚、生化、显现、变化的情状,光是丹质,功夫越深,丹光越强,辐射越远,范围越广。最后如佛家《楞严经》所讲“静极光通达,明极即如来”,从而“佛光普照”。我曾在终南山住山修炼。有一夜,静坐中突然有光从身心涌出,黑暗的房子中为之一亮。虽然可能只有数秒钟,但感觉上如同有十分钟一样,心理时间跟物理时间有差异。
不论清静丹法还是阴阳丹法,当气脉修炼到一定境界,丹士可以看到身体内外、天地万物间充满着“明点”,是虚而有象的动态光点。通过二十多年的修炼,我能看到“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的光炁运行之象。目前尚不能“招摄”此光炁作丹。我有长期辟谷的经验,在某一时间段,只要方法得当,人的确可以“食炁而生”。我体验过夫妻同修而真铅激生、明点飞空、暗室亦见的过程,同样不能“招摄”之,在于做不到无念。念动则先天纯朴即散。三丰“金在形交”是真言,但炼己不纯,无望还丹。经过切身体验,才知三丰“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是关键,是金诀。丹士真正采得大药,不论此药来自自我、天地、万物、彼家、生龙活虎,丹士因灵药的点化肉体变化很大,如生光、生泽、生津、生香。最关键的是生光生香,不生光,说明大药未生;不生香,说明大药未得。张伯端谓“自然熟丹遍身香”。丹士会“无声无息”,进入大定,如同小死。这才是真正的命功点化。然后在定中孕炼阳神,了脱生死,成就仙道。修不出能出有入无、隐显自在的阳神,尽管得丹,只能延寿,不能成仙。丹是人体沟通天地能量的媒介,也是阳神成就的能源。丹是比喻的说法,丹不是实体,丹是性命精华、天地能量在人体凝聚后的生命超常功能态,神即是丹,丹即是神,神丹合一,生道合一,就是仙。没有修炼的超凡过程与脱俗状态,尽管每一个人都有“神”,但成就不了仙道。丹包含了生命信息、生命能量、生命智慧、生命状态与道合一的一切总和,不可孤立地认为丹是人体修炼出的能量团。
在“道术”部分之《丹经秘诀》中论述功境功象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再一一引证。之所以要读者留意功象,是因为理、法、术、诀都必须归在实修上,实修又体现在功境功象中。把握不好功境,不是错之毫厘,谬之千里,就是认幻为真,走火入魔;不是坐失良机,就是不明就里。对功境功象的研究能引导丹士顺利走上真正的“金光大道”。功象是身心内外神气、信息的变化图像,把握了功象,就可以“知几”。《易》云:“知几,其神乎?”可以由象而知神,知神而炼丹,火候的许多玄微就在此中。
七、三丰诗文的文学境界
我最爱读三丰真人的诗集与古文。他的诗歌,在古代真人的诗集中最有特色。他把修炼诗诀单独集中在《玄要篇》,而将大量的山水诗集中在三部《云水诗集》。本处所言诗歌即指云水诗歌。云水是出家人行脚天涯的文学借代。三丰真人“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句)。他的诗有李白的飘逸,有王维的清新,有孟浩然的自然,有苏东坡的宏厚。三丰一生爱读唐诗,尤其爱李白与孟浩然的诗,曾手书孟浩然的《春晓》。此外,三丰爱读苏东坡的诗,称他为“坡仙”。我读过5000首以上道诗,也读过5000首以上魏晋隋唐两宋元明清以来的诗歌,包括历代游仙诗、玄言诗,觉得三丰真人的山水诗,有魏晋之风骨,唐人之灵韵,宋元以降,无出其右者。他的诗混于唐人诗集,也难分辨。唐诗中特有的仙道灵气与禅意幽趣,是宋元以来的诗作中少有的。仙道与禅宗在唐代得到最鼎盛的发展,仙灵禅意自然地融化于文人的气骨血脉,而当朝仙真与禅师也有超然才情,形成有唐一代的文采风流,后代可望而不可即。三丰真人的诗就有唐人气脉。仅《云水前集》、《云水后集》、《云水三集》所收录的诗作有三百余首,云游天下,题咏江山,从诗中可见“天地与我合一,万物与我并生”的仙道风神,大有“江山为我留胜迹,我为江山写精神”的高古气象。我们分别从三本诗集中各选几首诗作来品味。
《云水前集》
华表山
华表山高爽气凌,令威骑鹤此飞升。乍看雨脚从空至,未必云头阻我登。
独立峰峦心旷远,遥观渤海兴奔腾。他年愿步丁公后,长啸蓬邱第一峰。
华表山在辽东,三丰真人登临此山,感到山高气爽,想到千年前在此山修仙成道的真人丁令威,感慨无限。彼,人也,我亦人也。他一个人站在高峰之上,山雨欲来,云翻雾绕,登高望远,心旷神怡,能看见东边的渤海,波飞浪卷。三丰真人发愿一定要像故乡的丁公一样,修道成仙。当他年修成大道后,一定要站在海上的蓬莱仙山的顶峰,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天音应和。这是何等的豪迈。
这首诗有李白诗歌的豪放,是《云水前集》的开篇诗。
三十二岁北游
幽冀重来感慨忘,乌纱改作道人装。明朝佩剑携琴去,却上西山望太行。
从诗中可知,三丰真人三十二岁就已经弃官归隐、修道云游。佩剑携琴,仙风道骨。西山是太行山的支脉,云游到了西山,还在深情地回望不久前离开的太行,但见云水苍茫。
上曲
疏柳苍黄尽夕曛,又有滱水净尘氛。芒鞋独上尧峰顶,西望常山只白云。
夕阳西下,疏柳苍黄,流水、白云、苍山、道人,融为一体,是何等优美的“寻真访道图”。
日观早起观日
天鸡一唱海门开,日涌波涛出海来。万里眼光红不断,三山头脑绿成堆。
遥闻笙鹤从空降,只见云龙带雨回。别有飞仙挥鹿尘,令人企首望蓬莱。
大海、红日、火云、波涛、群山、想象中的仙人、仙鹤、仙音,构成奇特瑰丽的诗篇,虽李白的仙道梦幻名篇《梦游天姥山吟留别》也无过于此。诗的第二句是倒装句,应该是“波涛涌日出海来”。一个“涌”字,写出了大海的雄壮。第六句中一个“带”字,将虚幻的云龙变化成了有生命的真龙。全诗生动地写出了朝阳在大海波涛中涌动,水天相接,云气如龙,海风带雨,群山碧绿,道人远来,仙音奇幻,登峰望远,令人遥想神仙世界。整个画面,像西方近代印象派大师莫奈的《日出印象》。
其他如“水秀峰奇吴越路,飘然自背落霞琴”、“最爱峨嵋峰顶月,清晖白上道人袍”、“精庐镇日全无事,两卷《黄庭》养性真”诸佳句,随处可见,将三丰真人的潇洒、自得活现君前。“清晖白上道人袍”,白,是形容词作动词用,月光照在道袍上,使道袍变得发白。
《云水后集》
赴西池仙会
十洲三岛会群英,跨鹤骖鸾到碧城。剑佩声飞琳阙远,炉烟气绕贝宫清。
黄金殿上翻金篆,白玉堂前奏玉笙。照室明珠千万颗,修身自幸得长生。
仙人的世界我们无法想象,但三丰真人以奇幻之笔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瑰丽世界,仿佛如读近代剑仙武侠小说还珠楼主所写的海天奇幻的仙侠居处。
我更爱读三丰的山水诗,清雅不俗,烟霞满纸,令人回味无穷。
游峨嵋小雷门
行穿野外入云根,自有青松锁洞门。石壁倒流千丈水,道人清坐钓矶温。
飞流直下千丈的瀑布之动,与清坐钓矶使石生温的道人之静,形成“世外高人垂钓图”。松掩洞门,云扫山径,这就是三丰隐居的地方。
听梦九子思敏读书
最宜听是读书声,隔院传来字字明。杨柳当窗草满地,春宵雨过一斋清。
这首诗不似前面的诗,写得清俊拔俗、了无人间烟火气,而是充满人间温情。梦九是三丰弟子汪锡龄的字。一个春天雨后的夜晚,三丰真人在梦九宅院静静地听童子的朗朗书声。也许,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情景。据说,三丰真人童年时读书,过目不忘,聪慧异常。
《云水三集》
游蜀
阆苑归来蜀地游,一身时被白云留。烟蓑雨笠闲装束,化个农夫乐自由。
真人无相,三丰并不都显道人相。也许,你在蜀地遇见的那个站在田边笑看良稼美穑的老农夫就是三丰真人。和光同尘,披褐怀玉,正是真人风范。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0三丰乐住深山,不愿出世,且说成是“一身时被白云留”,显出幽人雅趣和他对山川的热爱,与自然的和谐。
诗仙院祀太白、东坡
瓣香常拜两公诗,文采风流后进师。千古精神若相接,大家乘月上峨嵋。
三丰经常读李白、苏轼的诗集,对二公非常崇敬。三丰的诗,有李白的清丽奇幻,有东坡的豪放雄浑。比之二公,毫不逊色。三丰还想,要是能与李白、苏轼千古精神相通,则三人可以同上峨嵋吟诗了。李白、苏轼是从蜀地走向世界的伟大诗人。
修道的人,经常吟咏三丰之诗,可以洗尘俗,换心肠,生道心,养灵气,让人变得内慧外秀,有仙风清气从骨子里飘逸而出。
谈了三丰的诗,再看三丰的古文。古文主要是人物传记,一部分是仙传,如为陈雷谷、完璞子、慧通子所作传记;一部分是《隐鉴》中所录为自元明至清初的一百余位隐士、名士、达士、处士、逸士、居士们所写简传。这种种“士”都有淡泊名利的情怀,或隐居修道,高尚其志,不事王侯;或佯狂避世,寄情山水,沉迷词翰;或不受招隐,躬耕农田,著述以终;或游戏红尘,书画写意,诗酒适怀。总之,三丰推崇“隐”者的精神行藏。三丰的古文,文字精练,刻画入神,意韵高古,神气完粹。长文如《完璞子列传》、《慧通子列传》,分别写了完璞子的剑仙豪气与慧通子的孝仙真情。
完璞子“状貌魁梧,性情豪宕”,他精通儒学,传承仙道,喜欢剑术,与妻子心契神印,非常恩爱。他修成丹道和剑术后,仗剑任侠,多次挫朱棣窃国篡位集团的锐气,这样做为的是“欲振饬大伦,维持名教,使千秋以后,知燕王之师为山林仙客所不能容者,定非应运之王也。”仙道门中人为儒家维持名教,因为他从小学儒,“日日勤学,所谓孔孟心传、河洛宗旨,皆贯通焉”。张三丰说他仗剑任侠“壮则壮矣,毋乃龙性未驯乎”?劝他炼神还虚,以了大道。完璞子很谦虚地接受了三丰真人的建议。
完璞子是仙道与恩爱两成的真人。妻子元姬发现丈夫在修道时,就请丈夫以道相授,那是完璞子访道初归后,“始归家见元姬,课子读书。遂独寤中堂,元姬潜窥,见其趺坐于榻,顶有金光,照耀一室。诘朝请曰:‘夫子何不以道相授乎?’光杓(即完璞子)曰:‘方欲度尽天下,岂吝于子?但未谢师恩,故未敢也。’”完璞子得诀归家,一边教育儿子读书,一边隐修。当妻子发现他有道并问何不以道相授时,他说师恩未报,还未得到老师的许可。
等他再次云游多年,在世间积功累德而回到家时,妻子元姬对他说:“婚嫁之事,妾已代君完之,盍即以道相授乎?”女儿我已嫁出去了,儿媳我已娶进门了,对子女的责任我们已尽到了,现在该把大道传授给我了吧。“遂传以返本归元之诀,日夜修炼。完璞子亦自温养胎婴,九年,胎孙复孕,可以分身应物,神游千里。时元姬容颜日少,悟彻前因,乃与完璞子同登瑶岛之上矣”。
这真是一对神仙眷属,夫妻都修成了大道,不违人伦,以成仙道。使我想起了龙眉子那首有名的诗:
人情本与道情通,道用人情世岂知。空有人情无道用,人情能有几多时?
至于慧通子千里寻父,以医救人的故事,更像唐宋传奇。三丰真人描写他的外貌时道:“时年已三十,五绺长髯,口河眉剑,目秀鼻隆,喜服天蓝袍、淡黄裾,飘飘然有神仙意,携二童相随”。这时的慧通子已是一代名医,外出去贵州寻找二十多年未见面的“奋志从军,转徙于外”因军功被朝廷封为滇池侯的父亲。慧通子小的时候因病死而复生,当时他父亲正好从军在外。慧通子的姐夫朱云章“专事游侠,言欲为朝廷出力,图取功名”,后勤王战死。朱云章的死使慧通子想起了父亲,“因思父亦从军,未卜何如,而寻亲之念,于是益切,谓穷天极地,必往求之也”。他从江西一直寻到四川,再由四川过三峡,转道云南大理,一路上他以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馈遗之物,用度外悉施贫苦”。他一路寻访父亲的足迹,父亲战斗过的地方都找遍了,可当他找到父亲的最终归宿时,才知道父亲已去世二年。父亲以为慧通子已病死,便于军旅生涯中更纳二姬,各生一子。
当慧通子回到家乡时,老母已去世。他二十多岁时原想外出寻父,只是“以母孤清,无人奉侍,不敢遽行”。当他三十岁外出时,把家事托付给贤惠的妻子钟姑。丈夫回来后钟姑说:“自君之去年,老姑积于思虑,卒然而昏。”慧通子伤痛不已。
从小,慧通子遇见过异人,如今,他感悟生死,便与妻子钟姑一心修道。小时候给他传过道的真人又出现了,自称西山隐仙,说:“闻吾子孝德动天,合当长生度世。”给他们夫妻传授道要。“仙既去,遂各净扫丹房,勤心修炼,不一载而金丹已成”。又是一对神仙眷属。
后来,慧通子来到林屋洞天,与完璞子一起完成《仙史》,并于此见到父母神体,因儿子的功德父母“齐登仙界”。
三丰真人所写故事比《列仙传》、《神仙传》更有文学色彩,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人道与仙道并重,倡导和光同尘的修炼,追求人情与道性的和谐。三丰真人于《古文》中重点写完璞子与慧通子的传记,不是偶然的。当代仙道的修炼更要倡导这种精神。张伯端说:“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值得当代学道者反思。
《隐鉴》文字简短,大多数十字、百余字就将一个个隐士、达士,逸士、居士的风神描绘得可见可慕,真是大手笔。如他写明代逸士闻隐鳞:
逸士闻隐鳞先生龙,鄞县人也。寄怀高远,托迹衡茅,每当风来竹外,云冷松根,辄遂其萧野之趣。
或称其诗如溪上人家,曲几疏窗,长与水云弄色。吾谓其性情亦然。
全文60余字,将闻先生的风范气象写尽。“风来竹外,云冷松根”八字非仙笔不能,一个“冷”字,写出了幽人情怀,是对世俗名利的冷,是借自然之景写幽人之心。
我读过许多仙道真人的诗文,文笔如此古雅的并不多见。三丰真人是仙中才子、道门文豪。读他的古文,能熏陶灵魂,净化血脉,清洗肺腑,升华人格,使我们真正体会什么是仙道精神,真人气象,丹士风骨,隐者情怀。
八、三丰真人的仙道精神
通过读张三丰真人的传记、诗文、显迹,使人感到仙道是那么真实可信,真人是那么真切可亲。三丰真人在元时官居县宰,以父母亡故,绝意仕途,为父母守墓数年,因与符阳子邱道人相识,“剧谈玄理,满座风清,洒然有方外之想。”于是,开始天涯访道,四海寻仙,往来名山古刹,留止修道,吟咏闲观。如此访道三十余年,在他六十七岁时,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而得地元、人元、天元三元丹法,经年修炼,终得大成。
有明一代,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一直到成化、嘉靖诸帝,都在寻访三丰真人。但三丰避而不见。对当时盛行的挟方术以干政,结权贵而入仕的方士非常厌恶,经常以道术惩罚,“显迹”中的“七戏方士”即是。他崇尚的人物是严子陵、陶渊明、陈希夷、林和靖等世外高人;他勤修仙道,云水天涯,肩挑日月,足量华夏,写下了大量优美诗篇、丹经仙诀,留下了江山胜迹,度化了道器仙才,传承了太上道脉,遗留了传奇故事,他是整个仙道精神的写照、人间道教的导师,从他的行举中我们可以看到:
隐修大道、不事王侯、高尚其志的隐士精神;传法扶道、著述演道、度人弘道的仙人风范;真修实证、隐显自由、和光同尘的修炼功行;显化济世、立德行道、忘名舍利的圣贤胸怀。
这就是三丰真人身上所体现的仙道精神,六百年来,他的传奇人生影响了道教与仙道,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中华文化历史天空的一颗恒星,永远会散发迷人的光芒,引起后人的无限敬仰与无限遐思。
九、结束语
写这篇《前言》,比我校对《张三丰先生全集》还困难,如何提纲挈领地概括三丰丹法的要领,使《前言》像一把打开三丰派大门的钥匙,并澄清一些历史的迷雾?自从开始编辑此书,我就一直在构思此文。三丰真人的生平如传奇,丹诀如大海,我该如何论述?当我逐字逐句地将全集阅读了五遍后,眉目清晰了。每读一遍,都有重大收获。整个工作变得身心愉悦。
董沛文先生和我策划出版这套“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为的是弘扬中华仙道文化。要研究仙道文化,就需要深入其灵魂,研究其经典、哲学、传说、历史、人物、艺术、信仰、方法,研究她的一切。最好的方法就是从整理像吕洞宾、张三丰这样的仙道人物的著作开始,则对仙道的经典、哲学、传说、历史、人物、艺术、信仰、方法都会涉及,以点带面,以一通百,进而了解整个仙道文化的真实面貌。作为道教徒,董先生和我都以出版这样的著作为荣。作为道观负责人,“以文化发展道观,依道观弘扬文化”的战略是真实可行并有深远意义的。希望我们计划出版的书籍,能系统地、全面地弘扬道学文化,不论是“元道学文化”,还是“新道学文化”,只要是有利于道学发展的,我们都会予以关注。希望得到各界道友、学长的支持。也希望这本《新编张三丰先生丹道全书》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祝愿唐山玉清观能成为注重修道、弘道、慈善、文化的宗教名观、文化阵地。也许真是因缘天成,在历史上,张三丰真人曾隐居唐山玉清观修道,据说“玉清观”原名“澄清观”,是三丰真人更名为“玉清观”的。今由唐山玉清观住持董沛文策划并出资出版三丰真人的丹道全书,真是“道缘结在三生前,性命圆成一世中。 够细致的了吧。 【累死我了,我的应该是最佳答案吧 (*^__^*) 嘻嘻……】选我噢
玉兔金乌西坠,江河绿水东流.人生那得几千秋,万里山川依旧. 寿夭穷通是命,荣华富贵自修.看看白了少年头,生死谁知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