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司马懿临终前留下一道遗言:不立坟墓,不立墓碑,使盗墓贼2000多年来,都找不到他的坟墓。 对于任何人来说,无论是普通百姓,亦或者是一国之君,都逃不过生老病死。而当一个人生前得罪了很多的人,就会非常害怕自己死后有人来报复。
所以大多数都会将自己的陵墓进行各种安防例如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而作为西晋王朝的重要奠基人司马懿,这样一个奸诈狡猾的你,对自己身后之事的安排更是非常有谋略。司马懿在251年9月7日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他留下遗言“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敛以时服,不设冥器,后终者不得合葬,子弟群官皆不得谒陵”。
就是说,司马懿要求后代把他葬在首阳山上,不立坟墓,不立墓碑,不要摆放任何冥器,后来死的人都不能与自己合葬,还不让子孙后代以及群臣去祭拜。由此看出,司马懿的举动非常明智,由于当时战乱频发的局面,不少帝王的陵墓因都被洗劫一空,而他的陵墓则幸存了下来。
即使到了现在,人们对于司马懿陵墓的具体位置依旧不是十分清楚,世人至今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5都不能确定司马懿陵墓的具体位置,可以说是真正的做到了安全,因为没有人知道,所以死者享受到了安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在不远的未来的某一天,考古学家们最终会为我们揭开这段历史的谜底。
司马懿临终前说,他跟从曹魏很多年,大家都说他怀有二心,为此他经常感到恐惧。由此可见,他应该识破了空城计,留着孔明,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61则是为保全他自己。
诸葛亮大意失街亭后,司马懿率领15万大军,乘胜追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西城。这时,诸葛亮来不及撤退,手下只有2500名士兵,且是一些老弱残兵。在这种危急情况下,诸葛亮设下了“空城计”,吓跑多疑的司马懿。司马懿真的是被吓跑的吗,这很值得怀疑。
司马懿鬼才,他的谋略应该和诸葛亮不相上下。虽然,他知道诸葛亮为人谨慎,不会冒这么大风险,认为有埋伏,但他手握15万大军,真的会怕诸葛亮的伏兵?即使真的有伏兵,司马懿也可以派一小部分人去探听虚实,这对他损失也不大。想必司马懿心里也算了很久,诸葛亮到底能埋伏多少兵呢,答应肯定是远小于他的大军,由此可见司马懿并不想当时就灭掉诸葛亮。
其实,当时司马懿的处境非常不妙,皇帝不信任他,政敌想要对付他。他受到多次罢免,由于诸葛亮北伐,他才被重新掌握兵权。这时候的司马懿就想牢牢握住兵权,想要兵权就需要有战事,而诸葛亮坚持北伐则必然有战事。如果他当时直接把诸葛亮灭了,很快他就会失去兵权,所以他留着诸葛亮,这样就能保证他可以多握着几年的兵权。
综上所述,司马懿很有可能利用“空城计”,放过诸葛亮,所以他临终前对司马昭说,"吾事魏历年,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惊骇"。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曹操善于用人,而且非常爱惜人才,来可是曹操在临死之前让众人皆知的奸诈小人司马懿却逃过一劫,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司马懿具有狼子野心,曹操早就看出来他图谋不轨,但是为什么一直没有动手杀他呢?
司马懿是一自个善于忍耐的人,任何事情他都可以隐忍,所以曹操找不到任何借口去杀掉他,按现在的话来知说就是他出事非常圆滑。
而且对于曹操来说,他一直属意曹丕做自己的接班人,而曹丕私下里与司马懿私交甚好,考虑到将来治理国家还要依靠司马懿的帮忙,因此留了司马懿一条命。
这样一看,虽然杨修比司马懿智商高,但是情商却低了一点,而且杨修总的来说,也有点作的意思道,原本曹操就看不上他,他还不收敛点,以至于最后丧了命。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奸诈至极,极具政治智慧。他在病危之时对他的儿子司马昭等人说道:吾事魏历年,人皆遗吾有异志,吾尝怀惊骇。"通过梳理这句临终之言我们能够得出司马懿在面对空城计时的真相。
当时马谡因为丢失了蜀国要塞街亭以后被诸葛亮所杀。司马懿率兵长驱直入。缺兵少将的诸葛亮不能抵挡,只好在司马懿的10万雄兵面前使出了一招空城计。兵临城下的司马懿担心是诸葛亮的诡计,怕中了埋伏最终选择退兵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4。这也让诸葛亮得以化险为夷。这一情节因《三国演义》的流传被后人津津乐道。但是从事实上来看这段记载仍有很多可疑之处。虽然诸葛亮谋略超群,但是其面对的是一座空城。而司马懿手下有10万雄兵。难道司马懿就连试探的勇气都不具有吗?从司马懿的临终之言中我们就能略知一二。
这句话翻译过来说就是,我辛苦辅佐魏国如此多的年,到头来魏国大臣们却怀疑我有谋反的心思,我日日夜夜担惊受怕。从中可以看出司马懿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他懂得飞鸟尽,鸟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这个千古之理。当时的他其实一直备受猜疑。曹家人无论曹操还是操逼,还是到了曹瑞一代,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提防着司马懿。只是因为形势所逼才对他委以重任。司马懿也知道,一旦诸葛亮去世,那么魏国最大的威胁便不复存在。而自己的自身价值也就没有了。魏国也就不再需要他。所以司马懿宁愿背上败军之将的骂名也不愿击败诸葛亮。于是在诸葛亮自编自导的空城计下临阵脱逃。
由此可见司马懿当时准确的审时度势。其思维之缜密令人不得不佩服。由此可见,在三国时期绝顶聪明的权臣中司马懿绝对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