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一、
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难忘的事,虽然我一天天长大,有一些事已经淡然在记忆中了。但是,有一件事却让我记忆犹新。 那件事发生在去年的期末考试后。爸爸妈妈答应我期末考试如果考出好成绩的话,就给我买一辆时髦的自行车。但是我的成绩加上所得的附加分数,语文才考了93.5分,数学才考了91.5分,为了得到那辆自行车。我的脑子里形成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念头——骗。
回到家里,我编了各种借口欺骗爸爸,不过还是让爸爸在和王老师的谈话中发现了。他很生气,狠狠的骂了我一顿,我很后悔。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
过了几天,爸爸的气消了一些。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为了一辆不过300元500元的自行车。丢掉了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诚实。你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撒下弥天大谎,而不去想后果,这是最愚蠢的做法。”爸爸希望我好好的去想想。他希望我能够好好反思过错。
我想了想,确实是这样,有一个故事叫做《狼来了》,那个放羊的小孩撒谎欺骗了所有人,致使所有人都不相信他。到了第三次,狼真的来了,无论他怎样喊都无济于事。最后,他为撒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的羊群全被狼给吃了。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同学为了逃避家长和老师的责骂,就撒下了弥天大谎。久而久之会养成这个习惯。到了这个时候,他所做的一切没有人会相信,只会让老师伤心、父母生气……
这件事过后不久,爸爸还是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每当我骑上这辆自行车时,总会想起这件事,也忘不了爸爸时常告诫我的一句话:诚实是做人的根本。
二、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那就是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0我第一次做酸辣鱼。
“妈妈,我今天想自己做一下酸辣鱼,行吗?”我问着母亲。“当然可以,正好让我看一看你的厨艺如何!”我心想:我一定要好好地做,她平常最瞧不起我了,这次我得让她见识见识,因为我早就在偷师学艺。
说做就做。我照着妈妈以前的样子,但我是一位从来没下过厨的人。所以油在哪里我也不知道,找了半天,我一气之下把一瓶黑黢黢的玩意儿倒入鱼丁。下面好像,好像,好像……接下来到底该怎么办?我不懂,但我放不下架子,不愿向老妈“不耻下问”。
“对,我想到了!应该放料酒,料酒是白色的,对,就是这瓶。”我沾沾自喜地说道。我当时可能让烟熏昏了头,竟然把整整一瓶料酒全倒入了锅里。
这下惨了,怎么办?对!把白醋也全倒进去。这样可以相互抵消。天啊!我怎么这么笨,竟然用数学的概念来对付菜。我也不管这么多了,一瓶白醋就这样泄入锅中。
过了半个小时,我的“杰作”出来了,我拿出筷子和碗准备就餐。
“妈妈,请品尝我的杰作吧!”“好啊!”
“吐、吐、吐!你做的什么呀?自己尝尝。”“尝就尝!”我说。“吐、吐吐!”天啊,我的鱼这么酸呀!原来开始的油不是油而是醋,妈妈买的两瓶白醋,一瓶被我当料酒用了,另一瓶也被我用了。这加起来……“呀!相当于我做这条鱼用了三瓶醋!难怪这么酸,我可真笨了!”我后悔地说。“好了,你也别难过了。以后做什么事都别逞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才对。”妈妈温和地对我说。
我想也是,逞什么能呢,不懂装什么懂,漫长的人生中虚心向别人学习就会少走许多弯路的。
这个就难说了,要看那个男的有多出色,如果很出色,爱和习惯都有,如果不出色,就只有习惯了!
人人都有自己的第一次,当然我也不例外,这个第一次可能是开心的,伤心的,难过的…… 还记得那天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的肚子早以在打鼓了,这时,我脑理飞快闪过一个念头——自己学做饭吧,你也那么大了该学学了。说干就干,我勺百了米,洗了三遍,“该放多少水呢?”平时这些都不用我干,妈妈也不叫我做这些事,唉,当初学学多好啊!我糊乱倒了一些水度,放入电饭煲,插入电源,以为OK了,便一边看电视一边等。 “这是什么味?”我突然闻到了一股奇怪的味。糟糕,饭!我飞快地跑到厨房,打开盖子,里面黑呼呼的,一尝,呸,比黄连还苦。我倒了那锅饭,又勺了一些米。这次,我再也没跑去看电视了,乖乖在电饭煲前呆着,十分钟,十五分钟,二十分钟……电饭煲始终不见动静,“行了吧!”我自言自语。打开一看,凉水泡米,这算特色饭吧!我不禁哈哈专大笑。于是,我又检查一遍,原来我没插电属源。我连忙插上电源,这才开始煮…… 终于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盖,一阵香气扑鼻而来,我急忙勺出一点儿来吃,哇!原来饭这么好吃,平时我怎么不觉得呢!好香啊! 通过这次做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做到。
平凡的世界 不平凡的人生
路遥一直致力于表现“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他的作品一直表现现代生活方式和传统生活方式、现代思想意识和传统道德观念的矛盾与冲突。他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了孙少平、孙少安弟兄俩个典型的形象,尽情展示着普通人物不平凡的一生。本文通过对这两个主要人物及其他们的爱情悲剧的,从作者的生活经历、黄土地的苍凉、黄土高原上的历史文化背景入手,来展现人物的奋斗精神和路遥作品特有的苍凉浓厚的悲剧氛围。
路遥他带着黄土地特有的苍凉,带着对黄土地深沉地爱,向我们迎面走来。路遥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为数不多却极震撼人心的作品。从《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黄叶飘落的日子》直至这篇史诗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平凡的世界》,每一篇都充满着作者的深情。他一直关注着那片黄土地上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关心着他们的生活,关心着他们的悲欢离合,关心着他们的爱恨情仇。他所叙述的故事都是像那片黄土地一样普通而又平凡,可表达的感情又都像那片黄土地一样深沉而又炽烈的!
《平凡的世界》语言质朴,感情真切,格调苍凉,细腻中透着凝重。它所具有的审美力量虽然不是惊心动魄的,性的,可是却处处显出它的温馨动人的美好的情愫,最能触动普通读者的心灵,让每个读者为之深深着迷、深深感动!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给读者的。这篇小说以年到年这十年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的农民的生活现状,以及在这种大变革的社会背景下,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苦难命运的抗争。由于作品所具有的现实主义风格,全篇充满着浓厚的悲剧性。
一、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
路遥是一个有自觉的精神追求的作家,他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具有一种不屈服于苦难的命运、顽强拼搏的精神。从《在困难的日子里》中的马健翔,《人生》中的高加林,直至《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无不是向这种苦难命运抗争、积极进取的典型。
孙少平是个有知识的现代青年,他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他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里有更大的作为。孙少平是在县立高中的校园里出场的,在象征着等级差别的饭菜“欧洲”、“亚洲”、“非洲”面前,衣裳褴褛的孙少平因为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第一次孤独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贫穷而自卑,相反,他把这看作自己的财富,从不鄙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他在给妹妹的信中说:“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的好处将是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摆脱农民的狭隘,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①他是农民的儿子,是在苦难和饥饿中成长起来的,求学期间贫穷的生活和破烂的穿着让他在女生面前不体面,饥饿更是时时折磨着他,但是这一切,他都挺过来了!他常常进行清醒的思考,以男子汉的豁达平静地接受着这一切。但是,摆脱狭隘的农识,进行更高层次上的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精神追求,他从未放弃过。他从学校回乡后,“一个人独处这天老地荒的山野,一种强烈的愿望就不断从内心升起:……他老是感觉远方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他在不间断地做着远行的梦。”②家庭虽然是贫困的,但是家庭生活是温馨的,而出去的生活他难以想象,但肯定是无比艰难的,因为他赤手空拳,无异于一丛飘蓬。可是,他最终还是离开了双水村,来到黄原城做了一名揽工汉。其实凭着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完全可以在双水村生活得更好,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一个人在外从事着牛马般的重体力劳动。文中有一段描写他背石头的文字,读来令人怵目惊心:“他的意识就处于半麻痹状态,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挤压到土地里去……两条腿如同筛糠,随时都有倒下去的危险……三天下来,他的脊背被压烂啦,他无法目睹背上的惨状,只感到像带刺的葛针条刷过一般……肉皮被石头磨的像一层透明的纸,”③他虽然是一个揽工汉,但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揽工汉,超负荷体力劳动之后,他不是沉沉地睡去,而是在最简陋的工棚里挑灯夜读,汲取思想文化的营养,对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不沉溺于世俗的欲望之中。后来他又去铜川当煤矿工人,炼狱般的生活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对于苦难,他不仅勇敢地去面对,去承受,而且,他还能超越。正是在这种抗争苦难的过程中,他的人格得到了升华,情操得到了考验。贯穿孙少平个人奋斗史的思想主线就是他坚韧不拔、奋斗不息、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不向苦难低头,不向困难屈服,即使尝尽生活的艰辛,饱受生存环境之苦,他也没有放弃对美好的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种苦难,给了他最富足的精神家园,使他具有了最顽强最坚韧的生命力,让读者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平凡的世界里一个平凡的人的不平凡的人生!
孙少平是以进取和挑战的姿态面对生活的,他苦苦追求的是“梦”,是理想,是未来,相对于物质方面,他更倾向于精神方面的追求。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新的时代精神!哥哥孙少安和他相比,则要现实的多。
孙少安十三岁离开校园,开始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父亲孙玉厚对儿子充满了愧疚,可是少安却很坦然地接受了这一切,并且发誓要好好培养少平和兰香,要知道他的学习成绩也很好,这一次的抉择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意味着他将从此成为一个地道的庄稼人,可是他不抱怨,不后悔,全心全意帮父亲扶持这个家。他的心中装满了家中的每一个人,包括已出嫁的姐姐兰花,唯独没有他自己!作者赋予了孙少安这个人物很多美好的情操,他为了弟弟妹妹,为了那个家,牺牲了很多很多,他没日没夜地忙碌着,从没为自己着想过,是一个多么有情有义的人啊!
在少安的身上,很少空想,一切都立足于现实,他只想通过自身的劳动来改变自身的贫困。无论是“搞分担包产”还是后来的办砖厂,都是为了摆脱贫困,让家人能够填饱肚皮,过上舒适的生活!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这个小小的愿望也是很难实现的。他常常感到痛苦,为了自己不能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孙少安的创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经历了很多磨难,有过失败,但是他没有被苦难打倒,奋发图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他失意时,还遭受了他一心想要帮助的人的白眼,可是,他成功之后,并没有和他们计较,而是一如既往地尽他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乡亲!作者对孙少安坚强地承受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磨难的品格进行了深情地赞美!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在改革大潮中的青年奋发向上、向命运抗争的顽强不屈的美好品质!这种奋斗精神,是任何一个时代的读者都需要的,具有激荡人心的伟大力量
二、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所造成的爱情悲剧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但是平凡的世界里的爱情,总是充满了磕磕绊绊,还要经受种种磨难,于是爱情几乎成了一种理想。短暂的美好和永恒的悲剧相比,甜就显得那么奢侈。
生活的平凡而个性气质的不平凡,使两兄弟都深受女性的崇敬。高中读书期间的孙少平,虽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是依然掩盖不了他身上的那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正是这种气质,受到了田晓霞的青睐。田晓霞出生在高干家庭,从小爱读书,爱思考,对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长大后逐渐养成了豪爽、洒脱的男孩子性格。严格来说,她是孙少平人生道路上的导师,她经常借书给孙少平看,两人共同探讨社会问题,建立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友情!三年之后,已是大学生的田晓霞邂逅了在黄原城当揽工汉的孙少平,孙少平的衣着没什么大的变化,依然破烂不堪,但是,田晓霞从他的谈吐中知道他没有被几年的农村生活同化,对生活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随着他们交往的加深,两颗年轻的心逐渐碰撞出了火花,他们真诚地相爱了!虽然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志趣爱好,有着共同的文学素养,看同一部作品能引起情感的共振,他们心有灵犀,所以,他们能跨越他们面前的那条世俗的鸿沟,建立起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超凡脱俗的爱情。田晓霞目睹了孙少平从事的各种各样的重体力劳动,她被他深深地感动了,特别是当她看到井下工人紧张的拼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38搏时,心中顿时涌起了对劳动者无比崇敬的爱戴之情,深刻地体会到了劳动的庄严与伟大。她为孙少平感到骄傲,孙少平是她心目中的男子汉,他们在爱情生活中,不断地从对方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正如田晓霞在日记中写道:“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我为我的‘掏炭丈夫’感到骄傲。是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是溶合在一起——完全溶合在一起的共同斗争!”④他们的爱,是他们超越世俗追求人格平等,实现自我尊严的最纯洁的爱,这近似童话般美好的爱情让多少人为之唏嘘赞叹啊!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现实的残酷:田晓霞,一个地委书记的女儿,省报的记者;孙少平,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一个煤矿工人,在世俗的眼光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们的结合无异于天方夜谭。如果让田晓霞冲破一切阻力,破除世俗的偏见,与孙少平结合,那将缺少现实依据,让人难以信服;而让田晓霞抛弃孙少平,去寻求新的幸福,或者说让她找她的父亲,开后门给孙少平安排一个体面的工作,依她的个性又很难做到这一点。路遥是个忠实于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不愿违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迫于无奈,只好安排让田晓霞在陕南抗洪前线为抢救落水儿童而英勇献身。从而让这个晶莹剔透的爱情故事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永久的艺术魅力,也为整部作品笼上了一层悲剧色彩。田晓霞这个善良、热情、美丽、有思想,有追求的姑娘就此在读者心中定了格,她的逝去,让人禁不住扼腕长叹!相对于她的活力四射,勇敢追求,孙少平就爱的比较懦弱。他很清楚田晓霞对他来说是个青春童话,离开他是最终的必然,但是他又害怕,不愿田晓霞离他而去。他就在这种想爱又怕爱之中煎熬着,特别是当他得知高朗也在追求田晓霞时,内心的那种痛苦、自卑一下子就蹿了上来,他一下子就意识到了他和田晓霞之间的鸿沟这辈子恐怕都无法逾越。直至田晓霞给了他力量,给了他勇气,他才重新鼓起了爱的勇气。他对爱情很无奈,其实这正是社会的悲剧!正如所言“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的产物。
少安和润叶之间的爱情就没有那种如火的热烈场面,他们的爱情如同一幅温馨的家庭生活图画。恋爱时双方都有着比较清醒的头脑,情欲的骚动会受到理性的抑制,他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婚后的世俗生活。但是,由于少安性格的压抑,以及他们生活环境的差别,家庭条件的制约,理想的不同,最重要的是少安的小农意识,他对润叶的爱采取了逃避了态度,造成了相爱的人不能相爱,只能擦肩而过的时代悲剧!可是,少安的心中是很酸楚的,当他收到润叶的信时,“真想找个没人的地方,一个人抱住头痛哭一场!他多么幸福,亲爱的润叶竟然给他写了这样一封信。可他又多么不幸,他不能答应和这个爱他的也是他爱的人一块生活!”⑤他虽然知识不多,但是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有自己的人生哲学:“一切都毫无办法。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只好听命于生活的裁决。这不是宿命,而是无法超越客观条件。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者实现。”⑥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他只能受着内心的痛苦,非常冷静地平息了感情的骚动,拒绝了润叶的爱情呼唤。他们的爱情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叹息。后来他娶了山西姑娘秀莲,从此生活取代了爱情,一切都平淡了,生活就还原为生活了!秀莲和少安一同经历了生活中的许多艰难困苦,在少安最失意时,她一直是他的精神支柱,帮他跨过了生活中的一道道坎,可正当他们的事业如日中天时,秀莲由于操劳过度,倒下了!她再也不能和心爱的少安携手到老了!这个结局再一次加重了全书的悲剧意味!
润叶,一个温润的名字,可她彻头彻尾就是个悲剧人物。她对少安的爱执着又热烈,可是,生活就是这么残酷,迫于社会无形的压力,她爱的人一步一步地离她而去,却将她一步一步地推向她不爱的人的身边。她没有办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只好将对少安的爱带到与李向前的“门当户对”的婚姻生活中。少安自认为自己配不上她,所以,离开了她,认为她应该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才对;而另一个爱她的男人,李向前,却想来保护这个他心中最美的姑娘,来照顾她,爱她,所以想尽一切办法来追求她。可是,他们的这种行为都深深地伤害了她。她被命运推着向前走,她的爱情没有存放的空间。和田晓霞相比,她身上的现代气息要淡一些,传统意味要浓一些。她虽然和李向前结婚了,但是一直名存实亡,她没有办法抗拒命运给她的安排,可是却死死地守着自己的爱情圣地。可是当李向前出了车祸,双腿被截肢后,在爱情和责任之间,她选择了责任,自觉地承担了一个做妻子的责任。在她的身上,有中国女性的传统的优良品德,善良,顾全大局,勇于牺牲,全身笼罩着一层母性的光辉。可是,她真的幸福吗?每个读者都会在心里默默地问,都会不住为她洒下一掬同情的泪水。
路遥笔下的少平、少安兄弟俩的爱情悲剧真实地反映出生活的艰辛和痛苦,表现出作家的冷静清醒及悲壮情怀。
三、奋斗精神和悲剧氛围的水融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史诗性的巨著,在这部作品里,作者的笔端一会儿伸到双水村,一会儿又到黄原城里,一会儿写少平在辛苦地劳动,一会儿又写少安的长吁短叹……少平的个人奋斗史和少安的个人创业史交错着来写。他们每个人的奋斗史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穿插了很多悲欢离合。每一次的欢笑背后都有泪水,而每一次的泪水过后又是欢笑!如孙少安,在他明白光靠自己在地里的那点收入根本就不能真正的脱贫致富时,就立刻想到要另走一条路才能实现让家人都过上好日子的梦想。他开始办砖厂就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但是他没有就此停留在原地不动,可是想到可以扩大再生产。正当我们为他欢欣鼓舞时,他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破产了!当他的事业再一次走上高峰的时候,他心爱的妻子却因为过度劳累,永远地倒下了!
路遥是个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始终立足于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最重要的是他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事件所蕴含的深层意蕴。在这部作品中,贯穿全文的是孙少平和孙少安兄弟俩的奋斗史,可是笼罩全文的基调则是路遥作品特有的那种苍凉悲壮的悲剧色彩。路遥在这篇小说中要表达的是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农村青年不甘于身在农门所遭受的一系列不平等的待遇,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个人的价值。虽然现实生活是残酷的,生存环境是艰苦的,可是,这一切都没有阻挡住他们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进。也正因为他的创作一直立足于生活,所以本篇作品也充满了悲剧意蕴。因为生活绝对不是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在那个时代中,农村青年想要有所作为,总会比一般的人要多付出几倍的汗水。所以,路遥在文章中一面赞美孙氏兄弟勇于承受苦难,另一方面又对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其实,路遥是在为无数个在黄土高原上生活的这样的青年在唱赞,在他们的奋斗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很多挫折,很多很多汗水,这就奠定了作品的悲壮苍凉的风格。 读《平凡的世界》这篇小说时,我们能时时感到自己的的心灵在颤抖,我们为之沉醉,为之感动。他笔下的人物的劳动和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在大时代变迁中,普通人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生活道路。他们是平凡的世界里凡的人,但是他们演绎了一段段不平凡的真情,演绎着他们虽然平凡却悲壮的人生!现实世界虽然有很多无奈与遗憾,但是又是如此真实!对于他们所遭受的一切,他们默默地承受,勇敢地面对,不懈地追求,用他们的顽强拼搏精神,奏响了生命的交响乐,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辉煌的人生,体会着平凡的世界里不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