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故事 >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应时而动,常应常静 是什么意思-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是什么意思?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应时而动,常应常静 是什么意思-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是什么意思?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白话章解
  老子说:〔大道本来无有形象,但是能够生育天地。本来无有情感,可是能够运转日月的周流。本来无有名称可以标记,但是能够燮里阴阳,生发消长养成天地间的万物。如此玄妙,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是甚么,又怕后人无所是从,就依据天理来推测,起了一个定而不可移的名字就叫做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白话章解
  这包罗万象的道理,无微不至,无所不含。也有纯洁,也有浑浊,也有动机,也有静意。不过在他没发现出来的时候,凭俗人的眼光,是察不到的。到了生育天地,才知道天能周行不息,地能载物不。到了生人的时候,才知道男秉干道而成,所以为清为动,女秉坤道而成,所以为静为浊。一切动静清浊的真理,都是由根本上分赋下来。阴阳相感,真理寓呼其中,自然会生出天地间的万物来。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白话章解
  这玄妙无边的大道理,就含着清浊动静。可是细心追究轻清的天还是重浊之地的起源呢?因为九重宗动天,本系一气流行而属于动,可是确为地静之基呢。人若是能够至诚无息的常清常静,自然连天地都要归纳在你的本性中呢。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白话章解
  上天所赐给的元神,本来是纯洁无染,虚空无碍的。因受到人心的扰乱,而将灵明的元神给蒙蔽着了。人降生后的初心,无嗜无欲,也是很安静的。因渐渐的长大起来,知识渐开,熏陶渐染有了私欲之念。受到俗情物欲的牵动引诱,便将人心驱使的如失疆之劣马了。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白话章解
  如果能够永久地将一切私欲杂念格除了去,人心自能平静不妄动了。心不妄动,再加上清澄的功夫,元神自能洒洒陀陀,虚空寂静,一点挂碍也没有了。不用再去造作勉强,色ˋ声ˋ香ˋ味ˋ触ˋ法,决不会再发生出来。贪ˋ嗔ˋ痴,也就消灭的无踪了。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白话章解
  能字含有深远的意思。如其能的时候,则可以一性圆明,复合无极。不能的原因,是因为心中的杂念还没澄清,私欲没有除尽的原故。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
  白话章解
  能够遣除物欲的人,回光返照,内观自心连心也没有了,那还有什么欲呢?外观其形连形也没有了。远观其天下的物,连物也没有了。心ˋ形ˋ物既然都没有了,唯能显现出来的,只有自己真空的自性。心ˋ形ˋ物其没有的原因,是自己一性圆明,超然物外,不为浮俗所绕,明暸身心幻境,万物无常,不被声色所迷,朗然天真妙意得存。这样玄之又玄的性理,真是不能一言而尽其义呢?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白话章解
  上章所说的,〔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这个〔空〕乃是空洞一无所有了。若是能空到极点,无所再空了,所余者即是一个〔无〕字,然而这个〔无〕字,亦应用功夫把他没有了。到此地步,连这个〔无〕字的功夫都不应存在。因为有所住,即不为真空,如何能生妙有呢 ? 既然〔无〕的名字〔无〕的功夫都没有了,这时方算入于清幽长久的安静呢。但是寂静到了极点。亦不知其所寂了。亦不知其所寂了。此时的心性,已然离开尘俗的境界。私欲杂念,怎能够再生起来呢 ? 私欲杂念之心,既然不能再生,这才是真实的清静呢。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白话章解
  用那真常不变的理,来应付万事万物,能够真实不虚的去作,便能得到万物的性理。不但是平时如此,即便应于万事,亦是事来则应,事去则静。果能这样的平静,自强不息的作下去,便能永长虚空无碍寂然安止的不妄动了。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白话章解
  既然是达到如此的清静,就可以渐次的步入真道了。既然得入真道的门径,便可以说是得着真道了。虽如此说,却乎毫无所得。还必须普化有情,同登彼岸,方可称为得道的。能悟透了这个道理的人,才可以传布圣人的心法呢。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白话章解
  老子说 : 〔上等的贤人,因他深明大义的,故没有什么争贪。下等的愚人,因执着己见,不察情理,总士好起争贪。上等有德的人,行了有功于世有恩于人的事,还不以为是德。下等无德的人,有心积德,作一点有德的事,便要自持有德了。因他是不明道德的真义呢。〕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白话章解
  现今真机普渡,道降庶民。凡是善男信女,皆有得道的机缘。然而众生仍是认假不认真。推其原因,惟有妄心所致。因妄心一动,道心难现,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64离道很远,所以不能得真道呢。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白话章解
  上章说的众生不能得悟真道,就是因有贪妄之心。一有了贪妄心,就要惊动那喜动而不喜静的〔识神〕。识神被惊,心意外驰,便要着于万物了。既然接触了万物,就要生出不想离开,而要索取的心。但是天下的事,那能尽如所愿呢 ? 如果求之不得,立刻就是无穷的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白话章解
  对于万事万物,如有求不得的时候,便会生出烦闷恼怒的事情来,由烦闷恼怒中,便要想入非非,妄念一动与身心添了无穷的忧愁和苦恼,便要遭受到许多的污浊耻辱。惹得飘泊下流,转变生死,永久沉沦在无边的苦恼境遇中,永远的迷失了真常不朽得道呢。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白话章解
  真实不虚,常久不变的圣道,能够有悟性的人,自然会得着真意。得能悟透道理的人,便能永久皈依清静,不生不死了。

真常,大意是自性,也就是本觉。真是指真实,常是指不变和常在。这个词在魏晋时期的佛教、玄学中经常使用,所以译自那个时代的经典或者写于那个时代的论说中会有这样的语句。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是说以自己的本来、自己的本性去认识事物,处理事物;经常提醒自己去这样做,自身的本性就会得到不断的圆满,不断的成熟,也就是道家的得道,佛法的觉悟。
应时而动,常应常静:是说以自己的自性、本觉去处置世间一切事物,在任何时候都不会造成身心的烦恼,获得清净的解脱。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静常应,常清静矣。清静自然不迷,自然自住了。就是说不要被事物迷惑。

1,意思是用清静的真心照应外物,那么外物就是清静的,内外都获得清静,才是真正的清静

2,出自《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目学术界对 《 清静经》的成书年代问题仍存有争议,归结起来约有成书于唐代说,全真教高功高道为代表,此说影响较大,成书于唐玄宗以前说和成书于六朝说

3,对这部重要道经而言,厘清其成书时间,无疑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那么 《 清静经》到底成书于何时 呢?经考证后认 为,《 清静经》约为陶zhidao弘景至北周末年之间的作品,后文即对之详述。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带辰字的四字成语 棱字开头的成语 什么模什么棱成语 带木和棱的成语有哪些 雪上加霜的意思是什么? "雪上加霜"是什么意思? 如果一个人,在对你雪上加霜是什么意思? “雪上加霜”的意思是什么? 幽的反义词是什么呢 幽的近义词是什么 “幽静”的反义词是什么? 深幽的反义词是什么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是什么意思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你是如何看待?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真常应物 真常得性;应时而动 常应常静 是什么意思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人能常清静 天地悉皆归的解释 出自哪里,作者是谁 [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谁能帮我翻译下这段话!要详细的注解,怎... 怎样提高英语口语,和英语语感,怎样出口成章? 浅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英语语感 怎样学好英语语感? 新课改中怎样培养英语语感 黑不溜秋,爱在水里泡,力大无穷,眼睛圆溜溜,做事慢悠悠..是... 关山阻隔,黑不溜秋,打一动物 身子黑不溜秋,喜往泥里嬉游,常爱口吐气泡,能够观察气候?(打... 欲钱买黑不溜秋的动物是什么? 描写一个人突出优点 明显缺点 待人接物的成语 形容一个人有很多优点,只可惜有一个缺点,怎么用成语 形容一个人温柔的成语 有什么成语可以形容人的缺点 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消魂味是什么意思 表示忧愁失眠的成语 龚自珍的所有诗句? 我要清代古诗6首! “()()可数”是什么成语? 屈指可数的意思 “屈指可数”的“屈”是什么意思? 寥寥可数和屈指可数有什么区别哦? 怎么样判断一个人死亡时间 怎样判断出一个人的死亡时间? 怎样判断一个人的死亡时间 如何判断一个人死亡时间 什么本什么末的成语 四字成语"什么本什么末"? 什么本什么末 什么本什么末成语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 什么意思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画悲扇是什么意思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西风悲画扇 什么意思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西风悲画扇的意思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