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一、保证良好的睡眠,不要熬夜,定时就寝。坚持午睡。
二、学习时要全神贯注。
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认真学。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学习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我学习的时侯常有陶渊明的"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脑与课本交流。
三、坚持体育锻炼。
身体是"学习"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再大的能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37耐也无法发挥。因而,再繁忙的学习,也不可忽视放松锻炼。有的同学为了学习而忽视锻炼,身体越来越弱,学习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这样怎么能提高学习效率呢?
四、学习要主动。
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学基础不好,学习过程中老是有不懂的问题,又羞于向人请教,结果是郁郁寡欢,心不在焉,从何谈起提高学习效率。这时,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请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进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五、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学融洽相处。
每天有个好心情,做事干净利落,学习积极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个人和集体结合起来,和同学保持互助关系,团结进取,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六、注意整理。
学习过程中,把各科课本、作业和资料有规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时,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学生查阅某本书时,东找西翻,不见踪影。时间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寻找中逝去。我认为,没有条理的学生不会学得很好。
学习是透过外界教授或从自身经验提高能力的过程。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
学习是外在环境刺激引起的行为的变化,要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外在变化。古典制约和操作制约的研究。并且以个体获得经验为结果。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学习是内在倾向或能力的变化,内在变化与外显行为并不完全一致。(当然内在的变化还必须由外在的变化来推测),这种变化应是后天经验习得的,不是先天的反应或者生理成熟的作用。这种变化要能保持一段时期。
综合两大学派可以这样来定义学习:学习是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内在倾向与能力较为持久的良性变化。
拓展资料
学习最早可追溯至孔子在《论语》中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65思是,学了之后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和实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很明显,学习这一复合名词,就是出自孔子的这一名言。
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国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学”就是闻、见与模仿,是获得信息、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官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及触觉味觉等等信息)与书本知识,有时还包括思想的含义。“学”是自学或有人教你学。“习”是巩固知识、技能的行为,一般有三种含义:温习、实习、练习。
“学”偏重于思想意识的理论领域,“习”偏重于行动实习的实践方面。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获得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能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学是指知识和经验的累积,习是指知识和经验的实践。学属知,习属行。中国大儒王阳明曾提倡知行合一。
荀子在《劝学》中说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意思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一定要持之以恒。
鲁迅对青年学生最是关爱,他与北大的学生冯省三关系很好。有一次,冯省三拎着一双破皮鞋来到鲁迅的办公室,说:“喂,我的鞋坏了,你帮我拿到鞋匠铺去补一下吧!”鲁迅真的就拿着这双鞋去帮他补好了,回来后微笑着将鞋子还给他。冯省三也不客气,穿上补好的鞋子,大摇大摆地走出门去。
就是这个冯省三,1923年却被北大开除了。
原因是由于财政困难,校方决定征收讲义费,学生们都非常生气,事后校方虽然收回成命,向学生作了让步,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34却开除了一名参与其事的学生,他就是冯省三。其实冯省三只是个“替罪羊”,他是风潮发生后临时参加的。当时正值第一、二时上下课之间,同学们看见校长室门口拥挤了一大堆人,不知何事,都来看热闹,冯省三也是在下课时来看热闹,从人堆里不由自主地挤到校长办公室的门前,这时他才知道是“反对讲义收费”的事,所以他并非真正的主持者。
鲁迅很气愤,就此事写了《即小见大》一文。他说,“这事很奇特,一回风潮的起灭,竟只关于一个人。倘使诚然如此,则一个人的魄力何其太大,而许多人的魄力又何其太无呢。”
胡适当时是北大教务长,冯省三被除名后找胡适请求回校作旁听生,胡适拒绝不算,还说道,我劝你好汉要作到底,不要对我们作什么请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