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一、15个在第一位:
兔角龟毛、兔百角牛翼、兔葵燕麦、兔起凫举、兔起鹘落
兔起乌沉、兔缺乌沉、兔丝燕麦、兔死凫举、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兔死犬饥、兔头麞脑、兔走鹘落、兔走乌飞
二、14个在第二位:
白兔赤乌、待兔守株、得兔忘蹄、东兔西乌、狐兔之悲
获兔烹狗、见兔放鹰、见兔顾犬、狡兔三窟、狡兔三穴
狡兔死,度良狗烹、狡兔死,良犬烹、目内兔顾犬、犬兔俱毙
三、5个在第三位:
龟毛兔角、狐死兔泣、狼奔兔脱、乌踆兔走、乌飞兔走
四、8个在第四位:
东门逐兔、动如脱兔、惊猿脱兔、狮象搏兔容,皆用全力、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势若脱兔、守株待兔、一雕双兔
五、3个在其他位置: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守如处女,出如脱兔
第四个字是口的成语比较多。常用的举例如下:
脍炙人口
【拼音】:kuài zhì rén kǒu
【解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5释】: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示例】:一部~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 ★闻一多《歌与诗》
【近义词】: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
【反义词】:平淡无味
【成语故事】:孔子的弟子曾与曾参为两父子,曾死后,曾参为悼念父亲曾而不吃羊枣。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听说后,就问孟子脍炙和羊哪个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公孙丑问为什么曾子吃脍炙而不吃羊枣,孟子告诉他这是为了避讳而选择的结果
拉家带口
【拼音】:lā jiā dài kǒu
【解释】:带着一家大小。
【出处】:苗培时《矿山烈火》:“老李,我真再也没法过下去了,拉家带口的,可比不了那些光棍们好混。”
【示例】:他~的,多幺不容易。
【近义词】:拖儿带女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受家属的拖累
琅琅上口
【拼音】:láng láng shàng kǒu
【解释】: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出处】:清·王韬《淞隐漫录·凌波女史》:“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示例】:但在我自己有记忆的二、三岁时,她已经把唐诗绝句教我暗诵,能诵得~。 ★郭沫若《沸羹集·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
【近义词】: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反义词】:诘屈聱牙
【语法】:作宾语、定语、补语;指读书声
良药苦口
【拼音】:liáng yào kǔ kǒu
【解释】: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示例】:夫~,惟冼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三国志·吴志·孙奋传》
【近义词】:忠言逆耳
【反义词】:口蜜腹剑、笑里藏刀、甜言蜜语
【语法】:作主语、宾语、分句;用于规劝
免开尊口
【拼音】:miǎn kāi zūn kǒu
【解释】:免:不要。不必开口说什么。多表示要求不会得到同意。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你若果然有成全我的心,卫顾我的话,就请说;要是方才伯父合九公说的那套,我都听见了,也明白了,免开尊口。?”
【示例】:何况此刻靠着点小生意,还有饭吃,我看娘舅还是~吧。(清·吴沃尧《九命奇冤》第五回)
【歇后语】:嘴唇上贴膏药
【语法】:作谓语;含讽刺意味
三缄其口
【拼音】:sān jiān qí kǒu
【解释】: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出处】: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示例】:危行言逊,祸免生肘;金人示诫,~。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三回
【近义词】:缄口不言、守口如瓶、默不做声
【反义词】:口若悬河、夸夸其谈
【语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对事保密程度
十字路口
【拼音】:shí zì lù kǒu
【解释】: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
【出处】: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下·旧说崔慎为瓦棺寺僧后身》:“何以不待其末年,执十字路口,痛与百掴,方为快意。”
【示例】:站在歧路上是几乎难于举足,站在~,是可走的道路很多。(鲁迅《华盖集·北京通信》)
【近义词】:十字街头
【语法】:作主语、宾语;指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
养家活口
【拼音】:yǎng jiā huó kǒu
【解释】: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九回:“那些书吏衙役,都是花了钱买着粮道的衙门,那个不想发财?俱要养家活口。”
【示例】:你是费了我八十两元丝银子的,全靠你~哩。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三回
【近义词】:养家糊口
【语法】:作主语、谓语、宾语;指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赞不绝口
【拼音】:zàn bù jué kǒu
【解释】:不住口地称赞。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宝玉看了,赞不绝口。”
【示例】:他常常在我面前把秋桐的文章捧上了天,~。
★邹韬奋《经历·新闻记者的作品》
【近义词】:誉不绝口、赞口不绝
【反义词】:骂不绝口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很好
饭来张口
【拼音】:fàn lái zhāng kǒu
【解释】:指吃现成饭。形容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出处】:《金瓶梅词话》第七六回:“那婆子道:‘我的奶奶,你饭来张口,水来湿手,这等插金带银,呼奴使婢,又惹什么气?’”
【示例】:朱延年一辈子娇生惯养,做惯了大老板,~,衣来伸手,吃的好,穿得美,哪里吃过这样的苦头?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十
【近义词】:衣来伸手、不劳而获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懒人
朗朗上口
【拼音】:lǎng lǎng shàng kǒu
【解释】:指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
【出处】:老舍《诗与快板》:“散文就不受这么多的限制,虽然散文也讲究声调铿锵,能朗朗上口。”
【示例】:这篇文章读起来~
【语法】:作定语、定语;用于诗文等
骂不绝口
【拼音】:mà bù jué kǒu
【解释】:骂声不断。
【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乃令经板夹而锯之,致死骂不绝口。”
【示例】:有一部分人身带重伤,被俘之后,仍然~,直到被杀。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十七章
曲不离口
【拼音】:qǔ bù lí kǒu
【解释】:意指曲子要天天唱,才会熟练精妙。比喻熟能生巧。
【出处】:朱自清《论诵读》:“但是诵读总得多读熟读,才有效用;‘曲不离口’,诵读也是一样道理。”
【近义词】:拳不离手
【歇后语】:拳不离手
【语法】:作宾语、定语;常与“拳不离手”连用
杀人灭口
【拼音】:shā rén miè kǒu
【解释】:杀害证人以毁灭口供。
【出处】:《新唐书·王义方传》:“杀人灭口,此生杀之柄,不自主出。”
【示例】:小心他要~。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消灭证据
十字街口
【拼音】:shí zì jiē kǒu
【解释】:十字街头。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回:“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示例】:他急急的跳下车,拉着牲口笼头,赶忙踅过这~,向自己家里走去。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
【近义词】:十字路头、十字街头
【语法】:作主语、宾语;形容大众谋生场所
血盆大口
【拼音】:xuè pén dà kǒu
【解释】:指野兽凶残吞噬的大嘴。也比喻剥削者、侵略者蚕食鲸吞的巨大胃口。
【出处】:唐·变文《叶净能诗》:“眼如悬镜,口若血盆,毒气成云。”
【示例】:原来身后有个山羊在那里吃草,却被大虫看见,扑了过去,抱住山羊,张开~,羊头吃在腹内。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九回
【语法】:作宾语;指嘴
羊落虎口
【拼音】:yáng luò hǔ kǒu
【解释】:比喻处于险境,有死无生。
【出处】:元·朱凯《昊天塔》第一折:“俺家姓杨,被番兵陷在虎口交牙峪里。这个叫做羊落虎口,正犯了兵家所忌。”
【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郁四一死,必定难制,托以孤儿寡妇,会变成~。”
【近义词】:羊入虎口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养家糊口
【拼音】:yǎng jiā hú kǒu
【解释】:指勉强养活家人,使不饿肚。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四章:“父亲李守忠是一个庄稼人,为着养家糊口,每到农闲时候就自己做些瓦盆瓦罐放在土窑中烧熟,挑着走乡窜村叫卖。”
【示例】:我高兴极了,从此我就和大人一样当了工人,等我挣了工钱,就可以帮助~啦! ★南新宙《黄浦江的激流》
【近义词】:养家活口
【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生活
......
口在第一位的成语:
口不知择言 口齿伶俐 口齿生香 口出不逊 口出大言 口出狂言
口传心授 口呆目瞪 口呆目钝 口多食寡 口耳并重 口耳相承
口耳相传 口耳之学 口沸目赤 口服心服 口腹之累 口干舌焦
口干舌燥 口含天宪 口讲指道画 口角春风 口角风情 口惠而实不至
口角生风 口口声声 口口相传 口快心直 口蜜腹剑 口轻舌薄
口如悬河 口若悬河 口尚乳臭 口是心非 口是心苗 口说无凭
口似悬河 口诵心惟 口诵心维 口头禅 口吐珠玑 口吻生花
口无择言 口衔天宪 口谐辞给 口血未干 口壅若川 口燥唇干
口直心快 口中雌黄专 口中蚤虱 口诛笔伐 口坠天花
兔在第四位的成语:
东门逐兔、动如脱兔、
惊猿脱兔、守株待兔、
狮象搏兔,属皆用全力、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势若脱兔、一雕双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