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什么口什么什么的成语:脱口而出、异口同声、金口玉言、信口雌黄、信口开河。
一、脱口而出
【解释】:不经考虑,随口说出。
【出自】: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八回:“虽然不至于通部滚瓜烂熟,大约一部之中,至少亦有一半看熟在肚里,不然怎么能够脱口而出呢?”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加思索地说话
【近义词】心直口快、不加思索、不假思索、探口而出、冲口而出、信口开河
【反义词】钳口结舌、守口如瓶、一言不发
二、异口同声
【解释】:不同的嘴说出相同的话。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出自】:巴金《家》十三:众人异口同声地叫着:“罚!罚!”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近义词】一辞同轨、众口一词、不约而同、同声一辞、一口同声、不谋而合、如出一口、有口皆碑、万口一辞
【反义词】言人人殊、众说纷纭、各执己见、智者见智、聚讼不已、各抒己见、大相径庭、议论纷纷、聚讼纷纭、众口纷纭、莫衷一是
三、金口玉言
【解释】: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
【出自】:张南庄《何典》第七回:“小姐金口玉言,教我怎敢不依头顺脑。”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说话正确,不能改变
【近义词】金科玉律、玉律金科、金口玉牙、金口御言、金口玉音、一言九鼎
四、信口雌黄
【解释】:信:任凭,听任;雌黄:即鸡冠石,黄色矿物,用作颜料。古人用黄纸写字,写错了,用雌黄涂抹后改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出自】:冯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一章 如果孙俊英按事实讲也没有什么,但是她加油添醋,信口雌黄,凭空捏造,极尽诬蔑挑拨之能事。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坐而论道、胡说八道、言三语636f7079e79fa5e98193335四、天花乱坠、妄下雌黄、无中生有、心直口快、高下在口、一簧两舌、口不择言、轻诺寡言、胡言乱语、信口开河
【反义词】信而有征、一言为定、言之凿凿、言出必行、守口如瓶、三缄其口
五、信口开河
【解释】: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聒,不当一个信口开合知。”
【示例】:村老老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近义词】无稽之谈、天南地北、言不及义、胡说八道、言三语四、天花乱坠、有口无心、妄下雌黄、言而无信、心直口快、脱口而出、信口雌黄、一簧两舌、顺口开河、信口开合、口不择言、信口胡言、轻诺寡言、胡言乱语、信口开喝
【反义词】信而有征、一诺千金、言之凿凿、言必有据、守口如瓶、引经据典、三缄其口
口服心服 [ kǒu fú百 xīn fú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kǒ度u fú xīn fú ]
服:信服知。心里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
出 处
《庄子·寓言》道:“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版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权天下之定。”
口碑载道
形容群众到处称颂
口不二价
谓卖物者不说两种价钱
口不应心
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
口不择言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4
情急时说话不能选用恰当的言词。亦指说话随便
口传心授
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
口呆目瞪
嘴说不出话,眼发直。形容很吃惊的样子
口呆目钝
见“口呆目瞪”
口耳相承
谓接受传闻
口耳相传
口说耳听,递相传授
口耳之学
语本《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谓只是耳听口说的学习。后用以指道听途说的肤浅之学
口沸目赤
谓口沫横飞,眼睛发红。形容人情绪激动,声色俱厉的神态
口服心服
不仅口头表示信服,内心也信服
口含天宪
谓言出即为法令。形容把持国政,有生杀予夺之权。天宪,指朝廷法令
口角春风
①谓言谈如春风吹拂万物,能助之生长。喻指为人美言,助成其事。②形容能说会道
口角风情
口头表示的情爱
口角生风
比喻说话流利
口口声声
①形容不住地陈说、表白或把某一说法经常挂在口头。②谓不住地说话或歌唱
口口相传
口头传布或传授
口快心直
有话就说,性情直爽
口蜜腹剑
《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后因以“口蜜腹剑”比喻嘴甜心毒
口乾舌焦
见“口燥唇乾”
口乾舌燥
见“口燥唇乾”
口轻舌薄
形容说话刻薄
口如悬河
见“口若悬河”
口若悬河
亦作“口如悬河”。亦作“口似悬河”。说话象河水下泻,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太尉云:‘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口是心非
嘴里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心口不一
口是心苗
犹言为心声
口说无凭
单凭口说,不足为据
口似悬河
见“口若悬河”
口诵心惟
见“口诵心维”
口诵心维
口里念诵,心里思考
口无择言
谓出口皆合道理,无需选择
口衔天宪
见“口含天宪”
口谐辞给
谓言辞诙谐敏捷
口血未乾
古人歃血为盟,结盟者以牲血涂口以示诚信。因谓定盟未久为“口血未乾”
口壅若川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后因以“口壅若川”喻禁舆论之害
口燥唇乾
亦作“口乾舌燥”。亦作“口乾舌焦”。形容口渴、焦灼或说话过多
口直心快
想什么便说什么
口中雌黄
谓随口更改言论不当处,如用雌黄蘸笔,涂改错字
口诛笔伐
用言语或文字宣布、声讨敌对者的罪行。也用于谴责坏人坏事
口坠天花
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品》载,佛祖说法,感动天神,“六欲诸天及天子众,以天福力雨种种华: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於虚空中缤纷乱坠”,“天华乱坠满虚空,众香普薰於大会”。后遂以“口坠天花”喻指以夸诞之词动人听闻或以甘言骗人。华,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