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庙号世宗,谥号宪皇帝,葬泰陵。45岁缵成大统,在位13年,享年58岁。这是一份雍正生卒年表,浓缩概括了他的一生,其中完整的记录下来雍正的名号,这些名号都有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64什么含义呢?古人起名非常讲究,或推衍生辰八字研究五行,或求神告庙卜卦问名,旨在后辈大智大勇福禄相随,鸿运当头,一生平安。古之学者都有名号,有人还有几个名号以示其志趣高雅。封建帝王的名和号与众不同,大多寄意岁运韶华,蒸蒸日上、长治久安、国运昌盛之意。雍正的姓名全称为雍正爱新觉罗.胤禛,雍正是年号,爱新觉罗为姓,胤禛是他的名字。康熙诸皇子的名字第一字都从“胤”字,意即皇帝后代。第二字都取意义福祉连绵,吉祥不穷的字。胤禛的“禛”字即吉祥受福之意。在胤禛成为皇帝之前(皇子时代)就用这个名字代表他的身份。雍正是年号。年号即帝王纪元统政时期的称号,不同的皇帝做朝有不同的年号。年号大都取义为政通人和,国运昌盛之颂词。如:顺治年号意即顺利治理之意,康熙年号含义是万民康宁、天下熙盛之意。到了雍正则一反常态年号含有抨击世俗舆论得位不正之说法,是故雍正年号之意为“雍亲王得位之正”。在胤禛登基后,年号雍正就成为他的名字代表他的身份。举人汪景祺好研年号,在所著《历年年号论》中认为雍正年号有不详之兆。他说:“正字有一止之象”,历代年号中代正字的:金海陵王的正隆,金哀宗的正大,元顺帝的至正,明武宗的正德、明英宗的正统都不是吉兆,看来雍正朝只有13年似与此说有关联。谥号是指古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帝王之谥号则由朝中礼官议定,一般来讲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含有特定含义的字组成。通常是一连串赞美死者生前政绩功德的颂词。雍正死后尊谥为:“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宪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 此文白话易懂,只是句无标点,若读者四字一停顿,四字一逗点后再通读,意义就浅显易懂了。后人多嫌此谥号太长过于累赘,故简称“宪皇帝”。宪即法令之意,宪皇帝当是褒扬雍正执法严明之意。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称庙号。从汉朝开始,每一个朝代的第一皇帝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或世宗等,到清朝这一奉祀名号依然存在。由于雍正不是开国元君,故庙号“世宗”清人一般把他的庙号与谥号合并称呼为“世宗宪皇帝”。陵号,是为死皇帝的坟墓所起的尊号。雍正陵号“泰陵”。“泰”字,清《内阁鸿称册》有二意:循礼安舒曰泰;临正无慢曰泰。我们认为“泰陵”之“泰”取第二意比较准确,它的意思就是说褒扬雍正一生朝乾夕惕勤劳王事。
清世宗雍正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清代
民族: 满族
生卒年: 1678—1735
星座:射手
号: 园明居士(圆明主人)、破尘居士
生肖: 马
生辰: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寅时(1678年12月13日)
八字: 戊午甲子丁酉壬寅
卒年: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时(1735年9月28)
卒于: 圆明园九州清晏
享年: 58(虚龄)
在位时间: 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十三年(1722—1723)
庙号: 世宗
谥号: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陵寝: 易州泰陵(今河北易县)
星区: 射手座三
黄道宫位置: 射手座18-27度
主宰行星: 木星
象征符号: 弓箭手
理解事物的方式: 直觉
优点: 慷慨、自信、有抱负
缺点: 缺乏自知之明、内心缺乏安全感、挑剔
父亲: 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康熙皇帝)
生母: 德妃乌雅氏(孝恭仁皇后)
养母: 佟佳氏(孝懿仁皇后)
子女情况: 10子;4女;3养女
成婚时间: 康熙三十年(1691年),时年虚龄14
原配: 乌拉纳拉氏
妻妾数: 23人。其中后2人,妃5人,嫔1人,贵人5人,常在7人,格格3人(所述品级均依照其死后安葬时的身份计算)
后妃中生育子女最多的: 齐妃、敦肃皇贵妃年氏
最喜欢的颜色: 黑色
宠物: 造化狗、百福狗
最珍视最喜欢的物品: 曾祖母孝庄文皇后赐其的番菩提小扁数珠、父亲康熙皇帝赐其的凤眼菩提数珠、十三弟怡亲王遗物——玻璃鼻烟壶
最倒霉的一年: 雍正六年、雍正八年
最轻松的一天: 雍正四年重阳节大宴群臣(所有政敌均被铲除后的第一个佳节)
最畏惧的: 暑
信奉宗教:道教(一说是佛教)
相关事件: 摊丁入亩、改土归流
生平简介
清世宗,姓爱新觉罗,名胤禛(公元1678年12月13日-1735年9月28日),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后继位,为清代入关第3帝。在位13年,传说为侠女吕四娘报家仇所暗杀,终年58岁;(传说吕四娘三进皇宫,凭着自己绝妙的轻功,在一天晚上,雍正熟睡时,吕四娘把的人头给割走了,现在北京博物馆里的还存在着雍正的金头.雍正当年下葬时不能没有头啊,于是请工匠给他做了一个金头.)一说为正常死亡,葬于河北泰陵(今河北省易县西)。
雍正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但他毕竟是封建皇帝,有着重大过失和种种局限,他的继位为帝,也存在很大疑点。
雍正的主要功绩有
摊丁入亩。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中国自古就有人丁税,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缴纳人头税。雍正实行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是我国财政赋税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耗羡归公。我国古代以银、铜为货币,征税时,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有一定附加费。此项附加费称"耗羡"或"火耗",一向由地方州县征收,作为地方办公及官吏们的额外收入。耗羡无法定征收额,州县随心所欲,从重征收,有的抽正税一两、耗羡达五六钱,人民负担甚重。雍正实行"耗羡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大幅度提高官吏们的俸入。这样,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保证了廉政的推行。故雍正说:"自行此法以来,吏治稍得澄清,闾阎咸免扰累。"
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明代权力集于内阁,故有权相产生。清雍正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创立军机处,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其特点是处理政事迅速而机密。军机大臣直接与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传达皇帝意旨。此机构存在200年,直至清末。与创立军机处伴随的是推广奏折制度。由于以前的官文书批转手续繁复,且经多人阅看,时间拖延且难于保密,而奏折则向皇帝直接呈送,直达皇帝本人。雍正扩大了可向皇帝上奏折的人数,不同身份的官吏可以及时反映情况,报告政务,使皇帝洞察下情,以便制定政策;也使官员们相互监督,皇帝得以了解他们的贤愚、勤惰、政绩、操守。
改土归流。我国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其职务为世袭,仅名义上接受清朝的册封。土司们生杀予夺、骄恣专擅。这种制度妨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雍正即位后,废除了云南、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66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许多土司,改成和全国一致的州县制度。"改土归流"是一场严重的斗争,许多土司武装反抗,雍正坚决派兵平定。在平叛战争中虽然也累及无辜,给少数民族造成伤害,但从长远来说,"改土归流"是进步的措施,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
此外,雍正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政绩,如惩治贪污、解放贱民、平定罗卜藏丹津、始派驻藏大臣等,为中国的统一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是,雍正也有严重的过失和局限。他在位期间虽没有出现大规模农民起义,但零散的反抗经常发生,雍正的镇压措施十分严厉。不论具体情节,抗官者即以反叛论处,斩杀不赦。甚至拒捕时,有人"共在一处,虽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观,即系同恶共济",均斩立决。对民间秘密结社,嘱咐官吏们"时时察访,弋获首恶,拔树寻根,永断瓜葛"。苏州手工业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罢工叫歇,雍正严加惩处,立碑永禁叫歇。雍正时文字狱日益频繁,汪景祺因"谄附"年羹尧而立斩枭首,查嗣庭因趋奉隆科多而戮尸示众,陆生楠因议论时政而被军前正法。最为轰动的是吕留良案,吕是清初具有民族思想的学者,已去世40年,后有曾静、张熙读吕氏之书,受其影响,竟去策反岳钟琪,要他反清复明,酿成大案。吕留良被开棺戮尸,其儿子、学生处死刑。雍正朝文网甚密,株连人众,处刑严酷。知识分子动辄得咎,形成闭眼不敢看现实,缄口不敢谈政治的沉闷风气。
雍正遵奉重农业、轻工商的信条。他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根据这一理论制定的政策必然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他又认为:开矿"断不可行"。因为开矿将引诱人们离开农本,追求末业,而且矿工聚集一地,易于闹事。
雍正在对外交往中亦固步自封。当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日益增多,但雍正却不许中国商人出洋贸易,设置种种障碍,声言"海禁宁严毋宽,余无善策"。后来,在沿海各省的再三要求下,虽稍稍放宽海禁,但仍加以种种限制。尤其对久住外国的华侨商贩和劳工,"逾期不归,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不许其复回内地"。当时,西方先进国家正在鼓励海外贸易,而中国即使是杰出的君主也缺乏世界眼光,限制对外交往,故而成为国际潮流中的落伍者。
雍正还好大喜功,急于求成。正因如此,故河南垦荒,四川清丈,陕西挖井,直隶营田,本意为利民,却劳而无功,反成民间之累。他的性情偏急,喜怒无常,手段残酷,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他死后,乾隆继位,一反雍正苛严之治,实行"宽严相济"的方针,昭雪死者,释放囚犯,缓和了矛盾。故后人评:"纯皇帝(乾隆)即位,承宪皇帝(雍正)严肃之治,皆以宽大为政,万民欢悦,颂声如雷。"
谈起雍正,就会想到他的继位问题,学术界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他受康熙遗诏继位,是合法继承;一种认为康熙并未传位与他,雍正是矫诏夺位。由于雍正即位,篡改了历史,销毁了档案,现在已找不到他矫诏夺位的确凿证据。斧声烛影,已是千古的疑案,但从各种迹象推断,他的继位确实存在很多疑点。
康熙晚年,太子废立,诸子争位,闹得乌烟瘴气,储位虚悬,人心不定。当时因准噶尔入侵西藏,康熙命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统兵援藏,给以大权,用正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