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佛教里面的色就是地、水、火、风四大百构成的世界。所谓“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是叫我们不要执着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度说救济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学佛之人帮助人、救助人,应该不觉得有对象,有对象这种观念要丢掉,不要留一念在心中。我们在身上做功夫,闭着眼睛坐在那里,心里念佛也好、参禅也好,都在那里住色布施。嘴里说要放下放下,结果什么都放不版下,两个腿在那里发麻。为什么两腿发麻受不了?因为他住在色法上。一切众生都在住色修持,而菩萨所谓“不住权色布施”,是不住于这个色身上面。绝对不是世俗的色喔。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經》中的兩百句。色——是我們意識對世間萬事萬物的認知,名之曰——色。它包括物、事、語言文度字、思維意識。比如我們的觀點,知見,什麽主義(唯心唯物)等等都屬於色。因為问這些抽象思維性的意識是我們的心意識對答萬事萬物分別執著而產生的,它牢固地染污著我們的心性,所以也版屬於色相。色是無常的,短暫變化的,不長久的,就是物質宇宙也會毀滅,所以《心經》上講:“色既是空”。無常啊权!
佛学常见词汇,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37这些现象是由因果产生,空是事物的本质,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
补充解释:色,外在、表面、现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指表象为空,外在为空。进一步解释,外在为空,表象为空,内在为本,实质为本,看人看事物遇到迷茫迷惑时,去看本质看内容,从而不被表面与现象所迷惑所困扰,看人看本质,看问题看本质。心经的内涵与本质说的是哲学,即般若(智慧)。
从本源上说
色、空从本源上说,是一体的。色是空性“因缘和合”而产生或幻化而出;一切色都是通过一定的“因缘和合”而从空性中产生或幻化出来;也就是说,色是空性在一定因缘条件下的表征或表象或表相。色来自空;一切色都有空性。而空性则是色的本源或本质。
一切色都可以回归其本性,也就是回归到空性。当色(或有情众生)回归到空性或本源,也就是成佛了。
扩展资料
佛教色空说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典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大乘佛教的重要义理。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由因果产生,空是事物的本质,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家对色的解释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指表面看上去的事物的现象为没有形式的,没有形式的也就是色。
进一步解释为外在为空,表象为空,内在为本,实质为本,看人看知事物遇到迷道茫迷惑时,去看本质看内容,从而不被表面与现象所迷惑所困扰,看人看本质,看问题看本质。
扩展资料:
佛教的教义主要是所谓的"四谛",即苦、集、灭、道。版苦、集二谛阐明人生的本质及形成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便是空的缘由关系及多种因素合成的最好说明。只有认识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权的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才能让人行善并以自身个体的德性度人,并真正关心世间万物,以善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