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每一年的节气对应的日期都不一样,但是可以计算出来,有专门的计算公式。
通式寿星636f70797a64330公式——[Y×D+C]-L
Y=年代数的后2位、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21世纪立春的C值=3.87
例如:2017年的立春日期
[17×0.2422+3.87]-[(17-1)/4]=7.9874-4=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
(注意:计算结果只保留整数)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围绕太阳公转大约一周,每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
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节气: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日期计算
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的后2位、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21世纪立春的C值=3.87
例如:2017年的立春日期
[17×0.2422+3.87]-[(17-1)/4]=7.9874-4=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
(注:计算结果只保留整数)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较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节气还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21世纪,随着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发展,节气对我们的制约已经没有那么严格,但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仍然发挥着基础指导作用,依然是我们衣食住行的重要参考。毕竟,农业生产以利用自然为前提,而2000多年来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在自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39然条件上基本没有变,二十四节气在全国的不少地方还有留存,不少农谚和俗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cc2512895的解释很正确,民俗中的“清明节”跟这个概念有一些差别,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地球过清明这个点所在的这一天都是清明节,就不耽误你烧纸了
好比西方过圣诞节,不管耶稣出生的实际时间总能精确到他老妈分娩那一分那一秒的具体时间点,而大家则是把那一整天当作节日——你给自己过生日也一样,不会到准点才去吹蜡烛的
——跟着补充:你得确认你说的这个“官方”是哪个官方,很多领域都有官方,但是不是都要那么精确?允许不允许存在误差?允许多大误差存在?
这个跟九大行星不同,在于原先对“行星”没有明确的定义,随便发现个大天体就归入行星了,现在下了精确定义以后,冥王星不够格,所以才被踢掉
而24节气的定义一直是很明确的,在天文学意义上,可以把黄经计算到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37具体的一个点,并测算出地球啥时候经过这个点。
但在民间的纪念习惯而言,所谓“节日”就是指一整天(要是对这个“一整天”考核一下还可以看看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之间的区别,题外话),这是其误差范围允许的,没有什么必要抬杠。
民间的也有更精确细化的,比如一个成语“吉日良辰”,说的就是某一天里还得挑个最好的时间来干点儿什么事,过了这个时间也不行。
再举个例子说平时大家说一年有365天,但天文意义上来说应该算到365.2422天,可是你的看所有会跳时的钟表,肯定在12月31号晚上11点59分59秒过后就跳到第二年了。而不会再等到过5.8个小时,地球真正转到去年公转开始的那个位置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