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以前古籍上的释解个人认为是错误的。这段话应百是老子的治国理念。依原文解为:
上德者不是度把“以德治国”作为治国的理念,相反这是有德者举为。只有那下德者才认为非仁义礼治回国不能,实则是无德者的举为。
释解,答下德者注重的是社会的形势
上德者注重的是社会的永恒
含义:讲诚信守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而获取财路是枝叶;自身的德行及福报要与你所的社会地位及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行事会受到报应即所谓的“反作用力”。
出自《大学》节选段,“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白话文:所以,君子应该谨慎地修养德行。具备了德行才能获得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享用。德行为根本,财富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知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出自《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据说为曾子所作,但其实是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
《大学》是一本我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道作。它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大学》
释义:一个人的道德德行如果不能与他的社会地位百相匹配,那么必定会招致灾祸。
出处:《周易·卜辞》
作者:孔子
创作年代:春秋
原文: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翻译:人自身的德行要与所的社会地位及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如果违背自度然规律行事会受到灾祸。
一个人的道德和人品的高度与这个人所处的领导位置不成正比,思想智谋很小,但计划太大与他个人的能力不相配,力量达不到其负重,都是会造成祸端的。
扩展资料
李煜
李煜身为南唐后主,却醉心于书法、绘画、音律和诗文,对国事不上心。北宋建隆二年(专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李煜为了过生日自己谱写了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并让舞女进行舞唱,被宋太宗知道后,认为李煜还怀有复国思想,被赐毒酒而亡。
这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祸端”的典型例子,李煜身为一国之主,却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最终被人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