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
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尧
舜
禹
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3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速记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唐朝皇帝的排列顺序
高祖李渊(566-635) 618年称帝,在位9年,626年让位于李世民
高祖李渊,陕西人,世袭为唐公。617年出任太原留守。隋末农民起义时,他乘机起兵攻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是一个酒色之徒,并无雄才大略。退位后死于635年,时年70岁。
太宗李世民(598-649)626年即位,在位24年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在唐朝统一全国的一系列战争中,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军队统帅,在即位后,又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高宗李治(628-683) 649年即位,在位34年
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政治上无所作为,后期被武则天把持朝政。683年病死,时年56岁。
则天皇帝(624-705) 690年即位,在位15年
武则天于655年被高宗立为皇后,开始参与朝政,690年自立为帝,国号“周”,虽然称帝十几年,实际统治却有五十多年。武则天当政期间,社会发展很快,国库丰盈。她注意选拔人才,量才适用。她于705年让位与李显,同年病死,时年82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中宗李显(656-710)(683-684;705-710)在位,在位6年
中宗李显,李治第六子,李治死后即位,但仅仅2月,被武后所废。705年武后让位与李显,无所作为,被皇后韦氏毒死,时年55岁。
睿宗李旦(662-716)(684-690;710-712)在位,在位8年
睿宗李旦,高宗第八子。684年被武后拥立为帝,690年被废。710年其子李隆基剿灭韦后,拥李旦为帝,712年让位与李隆基,死于716年,时年55岁。
玄宗李隆基(685-761)(712-756)年在位,在位43年
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在位前期,不失为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使国库丰盈,百姓安乐。但后期,却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致使政治腐败,“安史之乱”险些葬送大唐江山。756年他让位与其子李亨,761年死,时年77岁。
肃宗李亨(711-762) 756年即位,在位7年
肃宗李亨,玄宗第三子。“安史之乱”时被拥立为帝。死于762年,时年52岁。
代宗李豫(726-779) 762年即位,在位17年
代宗李豫,肃宗长子。762年被宦官拥立为帝。平乱守成,中才之主。死于779年,时年54岁。
德宗李适(742-805) 779年即位,在位25年
德宗李适,代宗长子,他猜忌刻薄,重用奸佞,为唐朝灭亡埋下了祸根。死于805年,时年64岁。
顺宗李诵(761-806) 805年即位,在位八个月
顺宗李诵,德宗长子。在位不到1年,退位给李纯,806年死,时年46岁。
宪宗李纯(778-820) 805年即位,在位15年
李纯,顺宗长子。宪宗依靠一些良相,在统一战争中取得了一些成就。自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宪宗时,基本结束了。但他重用宦官,终被宦官所杀。时年43岁。
穆宗李恒(795-824) 820年即位,在位25年
穆宗李恒,宪宗第三子。穆宗是一个荒淫的皇帝,刚登位就纵情声色。他企求长生不老,服药过量而死,时年30岁。
敬宗李湛(809-826) 824年即位,在位3年
敬宗李湛,穆宗长子。826年12月被宦官杀死。时年18岁。
文宗李昂(809-840) 827年即位,在位14年
文宗是穆宗的第二子,他当政时宦官专权,文宗成为宦官的傀儡。死于840年时年32岁。
武宗李炎(814-846) 840年即位,在位6年
武宗李炎,穆宗第五子。武宗在位时,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缓解,但他信奉道教,吃丹药而亡,时年33岁。
宣宗李忱(810-859) 846年即位,在位13年
宣宗李忱,宪宗第十三子,是武宗的叔父,也因吃丹药毒死,时年50岁。
懿宗李温(833-873) 859年即位,在位14年
懿宗,宣宗长子。他的生活十分荒淫,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死于873年时年41岁。
僖宗李儇(862-888) 873年即位,在位15年
僖宗,懿宗第五子。在位期间发生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一度占领长安。僖宗死于888年,时年27岁。
昭宗李晔(867-904) 888年即位,在位15年
昭宗李晔,懿宗第七子。被朱温(即后梁太祖)所杀,时年38岁。
哀帝李拀(892-908) 904年即位,在位4年逊位
哀帝为昭宗第九子,907年让位与朱温,908年被朱温所杀,时年17岁。
北宋(公元960——1127年)
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
(1)宋太祖赵匡胤
生卒:927——976.12 50岁
在位:960——976.12
建隆(960——963.11)
乾德(963.11——968.11)
开宝(968.11——976.12)
三弟
(2)宋太宗赵匡义(又名赵光义、赵炅)
生卒:939——997.3 59岁
在位:976.12——997.3
太平兴国(976.12——984.11)
雍熙(984.11——987)
端拱(988——989)
淳化(990——989)
至道(995——997)
因箭伤屡发而死
三子
(3)宋真宗赵恒(原名赵德昌)
生卒:968——1022.2 55岁
在位:997.3——1022.2
咸平(998——1003)
景德(1004——1007)
大中祥符(1008——1016)
天禧(1017——1021)
乾兴(1022)
六子
(4)宋仁宗赵桢(原名赵受益)
生卒:1010——1063.3 55岁
在位:1022.2——1063.3
天圣(1023——1032)
明道(1032——1033)
景佑(1034——1038)
宝元(1038.11——1040.2)
康定(1040.2——1041.11)
庆历(1041.11——1048)
皇佑(1049——1054.3)
至和(1054.3——1056.9)
嘉佑(1056.9——1063)
中毒暴亡
堂侄,收为养子
(5)宋英宗赵曙
生卒:1032——1067.1 36岁
在位:1063.4——1067.1
治平(1064——1067)
子
(6)宋神宗赵顼(原名赵仲针)
生卒:1048——1085.3 38岁
在位:1067.1——1085.3
熙宁(1068——1077)
元丰(1078——1085)
长子
(7)宋哲宗赵煦(原名赵名佣)
生卒:1077——1100.1 24岁
在位:1085.3——1100.1
元佑(1086——1094.4)
绍圣(1094.4——1098.5)
元符(1098.6——1100)
弟
(8)宋徽宗赵佶
生卒:1082——1135 54岁
在位:1100.1——1125.12
建中靖国(1101)
崇宁(1102——1106)
大观(1107——1110)
政和(1111——1118.10)
重和(1118.11——1119.2)
宣和(1119.2——1125)
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
子
(9)宋钦宗赵桓(原名赵亶)
生卒:1100——1156 57岁
在位:1125.12——1127.3
靖康(1126——1127.3)
国亡被俘后被马踩死
金灭北宋 北宋亡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1)宋高宗赵构
生卒:1107——1187 81岁
在位:1127.5——1162.6
建兴(1127.5——1130)
绍兴(1131——1162)
禅位于子
养子
(2)宋孝宗赵昚(原名赵伯琮)
生卒:1127——1194.6 68岁
在位:1162.6——1189.2
隆兴(1163——1164)
乾道(1165——1173)
淳熙(1174——1189)
禅位于子
三子
(3)宋光宗赵敦
生卒:1127——1194.6 68岁
在位:1189.2——1194.6
绍熙(1190——1194)
被废
三子
(4)宋宁宗赵扩
生卒:1168——1224.8 57岁
在位:1194.7——1224.8
庆元(1195——1200)
嘉泰(1201——1204)
开禧(1205——1207)
嘉定(1208——1224)
服金丹中毒而死
侄,养子
(5)宋理宗赵昀(原名赵与莒)
生卒:1205——1264.10 60岁
在位:1124.8——1264.10
宝庆(1225——1227)
绍定(1228——1233)
端平(1234——1236)
嘉熙(1237——1240)
淳佑(1241——1252)
宝佑(1253——1258)
开庆(1259)
景定(1260——1264)
侄
(6)宋度宗赵禥(原名赵孟启)
生卒:1240——1274.7 35岁
在位:1264.10——1274.7
咸淳(1265——1274)
二子
(7)宋恭宗赵显
生卒:1271——1323 53岁
在位:1274.7——1276.2
德佑(1275——1276.2)
被俘送入西藏,后被冤杀
长兄
(8)宋端宗赵昰
生卒:1268——1278.4 11岁
在位:1276.5——1278.4
景炎(1276.5——1278.4)
在元军追击中受惊而死
弟
(9)宋祥兴帝赵昺
生卒:1271——1279.2 9岁
在位:1278.4——1279.2
祥兴(1278.5——1279)
由陆秀夫背负投海而死
元灭南宋 南宋亡
元朝皇帝谱
太祖铁木真(1162-1227)
1206年称汗,在位22年
太祖铁木真,姓奇渥温,名铁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贵族推举为“成吉思汗”。之后进行大规模的侵略扩张,死于1227年,庙号太祖。
太宗窝阔台(1186-1241)
1229年即位,在位13年
窝阔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后,由其四子拖雷监国一年,1229年才由窝阔台即位。1234年,联合宋朝灭掉金国。又攻南宋,1241年,死时年56岁。
昭慈皇后----
(1242-1246)年称制
昭慈皇后,姓乃马真,窝阔台的第六皇后。窝阔台死后,推举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称制。
定宗贵由(1206-1248)
1246年即位,在位3年
定宗,名贵由,太宗长子,母乃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时年43岁。
钦淑皇后----
(1248-1251)年称制
钦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
宪宗蒙哥(1208-1259)
1251年即位,在位9年
宪宗,姓奇渥温,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父拖雷。即位后,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继续扩张,1257年占领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城时,被炮石击伤而死。时年52岁。
世祖忽必烈(1215-1294)
1260年即位,在位35年
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温,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死于1294年,时年80岁。
成宗铁木耳(1265-1307)
1294年即位,在位13年 成宗,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称为“善于守成”之君。死于1307年,时年42岁。
武宗海山(1281-1311)
1307年即位,在位4年
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孙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军事实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死于1311年,时年31岁。
仁宗(1285-1320)
1311年即位,在位10年
仁宗,名爱育黎拔力八达。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后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并革除武宗的弊政。死于1320年,时年36岁。
英宗(1303-1323)
1320年即位,在位4年
英宗,性奇渥温,名硕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后进行革新政治。颇为振作。执法严明。于1323年,宫廷政变被杀。时年21岁。
泰定帝(1276-1328)
1323年即位,在位5年
泰定帝,名也孙铁木儿,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孙,父甘麻拉。1323年被拥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于1328年,时年53岁。
天顺帝(1320-1328)
1328年9月即位,在位1个月
天顺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儿子。在位1月,战败逃亡,不知所终。
文宗(1304-1332)
(1328.9-1329.1;1329.8-1332.11)在位,在位共5年
文宗,名图帖木尔,武宗次子。与拥立天顺帝的倒刺沙进行内战,胜利后即位。死于1332年,时年29岁。
明宗(1300-1329)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
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在位八个月被毒死。时年30岁。
宁宗(1326-1332)
(1332.10-1332.11)在位,在位月余
宁宗,名懿磷质班,元明宗次子。
顺帝(1320-1370)
(1333-1368)年在位,在位36年
顺帝,名妥欢帖睦尔,明宗长子。其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谴大将徐达率领明军攻入大都,顺帝出逃,元亡。1370年,顺帝病死,时年51岁。
明代年表
年号 纪年 庙号 名字 即位时间 即位年龄 在位年数 死时年龄 世系
洪武 1368 太祖 朱元璋 洪武元年正月(1368.1) 41 31 71 朱世珍之子
建文 1398 惠帝 朱允文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1398.6) 22 4 朱元璋之孙
永乐 1402 成祖 朱棣 建文四年六月(1402.7) 43 22 65 朱元璋之第四子
洪熙 1424 仁宗 朱高炽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1424.9) 47 1 48 朱棣之长子
宣德 1425 宣宗 朱瞻基 洪熙元年六月(1425.6) 28 10 38 朱高炽之长子
正统 1435 英宗 朱祁镇 宣德十年正月(1435.2) 9 14 朱瞻基之长子
景泰 1450 代宗 祁钰 正统十四年九月(1450.9) 22 8 30 朱瞻基之次子
天顺 1457 英宗 朱祁镇 景泰八年正月复辟(1457.2) 31 8 38
成化 1464 宪宗 朱见深 天顺八年正月(1464.2) 18 23 41 朱祁镇之长子
弘治 1487 孝宗 朱佑樘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1487.2) 18 18 36 朱见深之第三子
正德 1505 武宗 朱厚照 弘治十八年五月(1505.6) 15 16 31 朱右樘之长子
嘉靖 1521 世宗 朱厚璁 正德十六年四月(1521.5) 15 45 60 朱右樘之侄
隆庆 1567 穆宗 朱载后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2) 30 6 36 朱厚囱之第三子
万历 1572 神宗 朱翊钧 隆庆六年六月(1572.7) 10 48 58 朱载后之第三子
泰昌 1620 光宗 朱常洛 万历四十八年八月(1620.8) 39 1月 39 朱翊钧之长子
天启 1620 嘉宗 朱由校 泰昌元年九月(1620.10) 16 7 23 朱常洛之长子
崇祯 1627 思宗 朱由检 天启七年八月(1627.10) 18 17 35 朱常洛之第五子
清朝的历届皇帝
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
(1):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第一个庙号“太祖”
(2):顺治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3):康熙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4):雍正: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5):乾隆: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6):嘉庆 :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7):道光: 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8):咸丰: 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9):同治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
(10) 光绪: 光绪皇帝(1871-1908),即爱新觉罗.载湉,庙号德宗,年号光绪,醇亲王之子。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无嗣,载湉入继为帝,当时年仅4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七日起亲政,但朝政大权仍由慈禧太后实际控制。
(11)宣统: 溥仪是醇亲王的长子,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慈禧太后于十月发懿旨,立溥仪为嗣帝,十一月初,溥仪登极,号宣统。
三年后,辛亥革命暴发,宣统宣布退位,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并优待清室,让宣统在紫禁城继续做了十二年的皇帝。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王充、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朱熹、王守仁、李贽、徐光启、王夫之……
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老子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载为楚国苦县 河南鹿邑太清人,也有史料记载,老子为今安徽涡阳人,汉族人,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有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
老子是说我国伟大的哲学先驱,其哲学思想历经几千年仍然熠熠生辉,富有无穷奥妙。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认为,“无”为天地之始就是世界的开始状态,“有”为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墨子
墨子,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科学家、人权活动家。
(约公元前479年~前381年)。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出生于山东滕州,也有少数学术界人士认为墨子出生于河南鲁山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山东邹城人。著有《孟子》一书。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e68a84e8a2ad7a64336,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荀子
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
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出生年代(前179~前104)中国汉代思想家,政治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 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王充
王充(27——约97),字任壬,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元称。王充年少是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边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
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与韩愈一 起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在反对骄文、提倡古文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较为重视作家的道德修 养,指出:“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凡此种 种,构成古文运动理论的精华。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市盐埠岭),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死后谥号“文”。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朱熹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汉族人。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他强调治学"贯专而不贵博。盖惟专为能知其意而得其用,徒博则反苦于杂乱浅略无所得。
孔子。孟子。荀子。--儒家的,强调仁、爱、礼
韩非子。--法家的,强调强制力。
老子。庄子。--道家的,强调无为而治。
董仲舒。--汉代改良后的儒家。强调大一统思想。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作物生产历史非常悠久,从最先开始驯化野生植物发展到现代作物生产已近万年。在新石器时代,人们根据漫长的植物采集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开始把一些可供食用的植物驯化成栽培植物。例如,在至少8000年前,谷子就已经在黄河流域得到广泛种植,黍稷也同时被北方居民所驯化。以关中、晋南和豫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和以山东为中心的北辛—大汶口文化均以种植粟黍为特征,北部辽燕地区的红山文化也属粟作农业区。在南方,水稻最早被驯化,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距今近7000年的稻作遗存,而在湖南彭头山也发现了距今9000年的稻作遗存。刀耕火种农业和迁徙式农业是这个时期农业的典型特征。一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犁耕工具的出现,以牛耕和铁耕为标志的古代传统农业才开始逐渐成形。
从典籍中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在新石器时代之后我国古代作物生产发展演变的脉络。例如,在《诗经》(公元前11—前5世纪)中频繁地出现黍的诗,说明当时黍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他粮食作物如谷子、水稻、大豆、大麦等也被提及。同时,《诗经》还提到了韭菜、冬葵、菜瓜、蔓菁、萝卜、葫芦、莼菜、竹笋等蔬菜作物,榛、栗、桃、李、梅、杏、枣等果树作物,桑、花椒、大麻等纤维、染料、药材、林木等作物。此外,在《诗经》中还对黍稷和大麦有品种分类的记载。《诗经》和另一本同时期著作《夏小正》还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如开花结实等的生理生态特点有比较详细的记录,并且这些知识被广泛用于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8指导当时的农事活动。
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由于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对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逐渐加深,对适宜特定地区栽培的作物和适宜特定作物生长的地区有了更多了解。因此,在这个时期,不少作物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
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0),古代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公元前138年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在打通了东西交流的通道后,很多西方的作物引入了我国。据《博物志》记载,在这个时期,至少胡麻、蚕豆、苜蓿、胡瓜、石榴、胡桃和葡萄等从西域引到了中国。另一方面,由于秦始皇和汉武帝大举南征,我国南方和越南特产的作物的种植区域迅速向北延伸,这些作物包括甘蔗、龙眼、荔枝、槟榔、橄榄、柑橘、薏苡等。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书中提到的栽培植物有70多种,分为四类,即谷物(卷二)、蔬菜(卷三)、果树(卷四)和林木(卷五)。《齐民要术》中对栽培植物的变异即品种资源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且对引种和人工选种做了比较详尽的描述,例如大蒜从河南引种到山西就变成了百子蒜、芜菁引种到山西后根也变大、谷子选种时需选“穗纯色者”等等。
在隋唐宋时期(公元581—1278),人们对栽培植物(尤其是园林植物和药用植物)的兴趣日益增长,不仅引种驯化的水平在不断提高,生物学认识也日趋深入。约成书于7世纪或8世纪初的《食疗本草》记述了160多种粮油蔬果植物,从这本书中可以发现这个时期的一些作物变化特点,如一些原属粮食的作物已向蔬菜转化、还在不断驯化新的作物(如牛蒡子、苋菜等)。同时,在隋唐宋时期还不断引入新的作物种类,如莴苣、菠菜、小茴香、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油橄榄、水仙花、木波罗、金钱花等。在这个时期,园林植物包括花卉的驯化与栽培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对花木的引种、栽培和嫁接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
在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1911),人们对药用植物和救荒食用植物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农艺学知识水平。19世纪初的植物学名著《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了1714种植物,其中谷类作物有52种、蔬菜176种、果树102种。明末清初,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一些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开始传入中国,其中包括甘薯、玉米、马铃薯、番茄、辣椒、菊芋、甘蓝、花椰菜、烟草、花生、向日葵、大丽花等,这些作物的引进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明清时期是我国人口增长快而灾荒频繁的时代,寻找新的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高的粮食作物成为了摆在当时社会面前的重要问题。16世纪后半叶甘薯和玉米的引进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的粮食问题。在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初,玉米已在我国大规模推广,成为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的重要粮食作物。另外,明末传入我国的烟草也对当时甚至今天的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绍兴在建城2500年甚至更久远的历史中,有难以胜数的文化名人在中国文化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身影,一些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也深深地影响了绍兴乃至中国的发展进程。为隆重纪念建城2500年,充分展现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爱国爱乡热情,加快推进绍兴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中共绍兴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志办)、绍兴日报社、绍兴广电总台特组织开展“影响中国的十大绍兴文化名人”和“影响绍兴历史的十大事件”的评选活动。
王充(27~约97),字仲任,上虞人。东汉杰出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的集大成者。出身“细族孤门”,少游洛阳太学,师事班彪。因生性耿介,不容于官场,罢职家居,用毕生精力著成《论衡》。该书开创了元气自然论的朴素唯物主义,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建立了完整的无神论理论体系,奠定了此后整个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山东临沂人,西晋末迁居会稽山阴。晋朝著名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他酷爱悠游山水名胜,后来辞官归隐嵊州金庭。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41位好友聚会于兰亭,写下世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被誉为法帖之冠,是中华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之象征。由此,兰亭成为历代书法家心目中的书法圣地;王羲之被后世奉为“书圣”。北京中华世纪坛40尊中华文化名人塑像中就有王羲之。
谢灵运(385~433),上虞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摹写山水的作家,被誉为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他的诗歌大部分描绘永嘉、会稽等地的山水名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对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出来,驱散了弥漫于诗界的玄学阴影,扩大了诗歌创作的领域。从此,优美的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唐朝在浙东形成了一条唐诗之路,也跟谢灵运有直接的关系。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永兴(萧山)人,早年迁居山阴(绍兴)。唐著名诗人兼书法家。他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被列于“吴中四士”。贺知章为人旷达豪放,常与李白、张旭等人饮酒赋诗,时称“饮中八仙”,并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和赞誉。在他告老还乡那天,玄宗亲率太子及文武百官到长安东门外设宴送行,成为中国文坛的千古盛事。其代表作《回乡偶书》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在我国众多“回乡”诗词中,要数《回乡偶书》流传最为久远和广泛。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是中国诗歌史上创作最丰富的诗人,现存诗共9300余首。陆游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最突出、最重要的主题是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和请缨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他把这一主题通过优美的艺术手段,最鲜明、最深刻、最强烈地作了具体表现,显示了巨大的艺术力量,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王冕(1287~1359),字元章,诸暨人。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和篆刻家。他是元末诗坛最具写实倾向的代表作家,以自己的诗文来反抗封建贵族的统治,深刻地揭露当时的社会黑暗面。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亦善写竹石。他画的梅简练洒脱,可谓“神韵秀逸”。他开创了画梅构图不疏不密之法。作品《墨梅图卷》诗情画意交相辉映,成为不朽的传世名作。他的画,对明清画坛影响深远,为水墨画打下了稳固基础。他能治印,文人刻印,以汉印为归,他首屈一指。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诸暨人。元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他志行高洁,被称为“元末三高士”之一。他在书法上融章草和狂草于一体,形成与风靡一时的赵孟頫书法迥异的奇诡清劲风格,对后世狂放派书家影响很大,后人尊之为“复兴章草的一代宗匠”;在文学上以其纵横奇诡的诗风独步一时,是元末明初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其诗诸体皆备,独自成家,被称为“铁崖体”,其中又以古乐府成就最高,史称“铁崖乐府”。
马欢(生卒年不详),字宗道,信奉回教,会稽人。明代著名航海家、翻译家,中外文明交流的杰出使者,也是世界航海史上功垂千古的先驱者之一。他通晓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曾作为船队翻译三次随郑和下西洋,辅佐郑和代表明朝政府与伊斯兰国家开展广泛友好交流,并完成中国历史上首次官方性质的麦加朝觐。他用40年心血著成《瀛涯胜览》一书,记载了亚非20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成为研究郑和下西洋、亚非地区历史和中外交往史的珍贵文献,极具学术价值。为纪念马欢卓越贡献,中国南沙群岛中一小岛被命名为马欢岛。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出生于余姚(时属绍兴府),后迁回本籍山阴。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学的杰出代表。其学说以构建新的行之有效的统治学说为旨归,以主观唯心主义为特色,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为基本范畴,史称“阳明心学”。阳明心学集中国心学之大成,成为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儒学流派。数百年来,其影响已渗透到政治、教育、文艺等诸多学术领域,并影响到周边许多国家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显学之一,广受关注。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别号青藤等,山阴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曾投身抗倭战争。他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他是我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他的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影响极大,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书善行草,写过大量诗文,被誉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他写的《南词叙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
刘宗周(1578~1645),字启东,号念台,山阴人。明代著名的儒学大师。曾讲学于蕺山书院,提倡“慎独”之说。他认为,明代中叶以后,以阳明为统领的心学弊陋日显,甚至走入歧途。于是,他竭尽全力对王学末流之缺陷进行补偏救弊,形成了以“诚意”、“慎独”为宗旨的儒学思想体系。刘宗周是宋明道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堪称理学(心学)的最后大师。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很大,对明末清初实学风潮的高涨和早期启蒙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诸暨人。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他是一位擅长人物、精工花鸟、兼能山水的绘画大师,与北方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他的人物画对后世影响最大,他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描绘人物,被列为“变形主义”画家。他一生笔墨四变,出神入化,被当代国际学者推为“十七世纪许多有彻底个人独特风格的艺术家中的第一人”。 陈洪绶绘画的艺术成就,充分体现在他的版画中,在中国版画史上具有卓越贡献,人称“三百年来无此笔墨”。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艺术批评家和“绝代散文家”。他的散文艺术开拓了明代后叶由士大夫抒发性灵的闲适转型为平民感怀时世的忧患的道路。他历20余年编写纪传体明史《石匮书》220卷,后续编《石匮书后集》63卷。《石匮书》继承和发展了《史记》等正史纪传体的体例,人物列传既简炼,又细致入微。同时,史传语言大胆引进口语、俗语,把通俗化推向史著领域。这一体大思精的史学巨著为明清之际的学术文化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树起了一座巨大的丰碑。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人。清代史学家、思想家、方志学家,被梁启超称为“清代唯一之史学大师”。27岁就主持编纂《天门县志》。此后,由他主纂或协纂的地方志多达12部,著名的有《天门县志》、《和州志》、《湖北通志》等。他在总结前人修志得失、结合自己修志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系统、完备的方志学理论。其代表作《文史通义》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之一,被誉为中国方志学的奠基之作。
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号悲庵,会稽人。清末著名书画家、篆刻家。他书法初师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书,笔致婉转圆通,人称“魏底颜面”;绘画笔墨放纵,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色彩浓艳,富有新意,开海派画风之先河;篆刻熔古开今,兼取浙皖,创立独树一帜的“赵体”。在晚清艺坛上,他是一位“诗、书、画、印”四绝的多面手,是堪称一代宗师的中国19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
李慈铭(1829~1894),字法长,号莼客,会稽人。晚清著名学者、文史大家。少年时就以才气横溢而闻名遐迩,甲午战争失败后,忧愤咯血而卒。一生读书、著述之勤少有人能比,已汇集成书的集子将近50种,总字数在七八百万字以上。尤以《越缦堂日记》最受推崇,内容涵盖咸丰至光绪40年间的朝野见闻、文物变迁、风土民情及治学心得等,是研究清代历史和学术思想不可多得的典籍,有“日记之大观、掌故之渊薮”美誉。
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绍兴人。著名诗人。1912年主编《绍兴公报》,1914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五四运动中,他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丏尊等合称“五四浙江四杰”。五四运动前就开始写作白话诗,是中国新诗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被称为是“五四以来中国用新诗写出农民疾苦的第一个诗人”。他创作的《卖布谣》经著名音乐家赵元任谱曲后流传全国。创作的早期白话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和僵化文言文的束缚。
杜亚泉(1873~1933),字秋帆,号亚泉,山阴人。著名思想家和科学启蒙者。1900年赴沪创办亚泉学馆和《亚泉杂志》,开国人自办私立大学和自办科学杂志的先河。担任商务编译所理化部主任期间,编写或主持编写了上百种中小学教科书和科学读物,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他曾主编中国首部《植物学大辞典》和《动物学大辞典》;编写中国最早的理科课本《最新格致教科书》、《最新笔算教科书》和国文教科书《文学初阶》;首次翻译了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又译了《盖氏对数表》。他一生致力于传播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科学界先驱”、“中国启蒙时期典型学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作品,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塑像于中华世纪坛的40位中华文化名人之一。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山阴人。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戊戌变法失败后萌发教育救国思想,弃官归里,主持绍郡中西学堂,宣扬新学。1904年与陶成章等成立革命团体光复会并任会长。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对当时的教育体制进行渐进式改革。1917年至1923年任北大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支持新文化运动,使北大由传统的“官僚养成所”转变成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中国最高学府。1927年后,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1932年与宋庆龄等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任副主席。毛泽东誉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联合国授以“世界文化伟人”称号。塑像于中华世纪坛的40位中华文化名人之一。
任光(1900~1941),笔名前发,嵊县人。中国无产阶级音乐运动先驱,著名革命音乐家,被誉为“民族号手”。1917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1928年任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1935年2月,由他配曲的电影《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荣誉奖”,成为中国首部获国际奖影片。1940年参加新四军,后在“皖南事变”中牺牲。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上百首歌曲,用音乐激励了无数国人投身救亡运动,尤以《中国进行曲》、《打回老家去》、《新四军进行曲》等经典歌曲经久不衰。
马一浮(1883~1967),字一浮,号湛翁,上虞人。现代国学大师、理学家、佛学家、翻译家、诗人、书法家。精通数门外语,是第一个把德文版《资本论》带到中国来的人。研究古代哲学、佛学、文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研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称之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还工诗词,喜吟哦,人称他是“我国当今第一流诗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浙江大学教授,创作“大不自多”的浙江大学校歌。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是最后一个在中国设书院、讲义理之学之人。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周恩来总理曾称他是当代“我国唯一的理学家”。
范文澜(1893~1969),字仲云,绍兴人。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他精通文学、经学、史学。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时,出版著作多本。著《文心雕龙注》,学界公认有关《文心雕龙》的辑注中“以范注最为详备”。1940年2月到延安,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委托,主持编写中国通史。由他编写的《中国通史简编》上、中两册,是中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论述中国历史的通史著作。1946年,又完成《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的撰写并出版。此书是一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开创性著作,是历史研究领域的一座里程碑。他毕生从事历史研究,是现代中国史学界为数不多的大师之一。
董希文(1914~1973),绍兴县人。现代著名艺术家、美术教育家。青年时先后在苏州美专、上海美专等校学习。毕业后赴越南河内美专深造。1943年到国立敦煌研究所研究壁画。1946年受徐悲鸿之邀任教北平艺专。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绘画组副组长、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由他创作的主要作品有《武昌起义》、《开国大典》、《春到西藏》等,尤以《开国大典》最负盛名。他创造了一种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貌,在绘画界掀起一阵“油画中国风”。董希文是受毛主席赞誉的油画大家,国家文物局规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十位当代大师之一。
竺可桢(1890~1974), 字藕舫,又名绍荣、兆熊,上虞人。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教育家。他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地理和气象工作者,所编写的《地学通论》是中国第一本现代地理学著作。1928年,出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开展各类气象研究工作,中国气象事业由此初具规模,并彻底结束中国领土和海域全部由外国人发布气象预报的历史。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立“求是”为校训。抗战开始,带领浙大师生西迁,被誉为“文军的长征”。在任13年间,以其卓越的治校才能使浙江大学不断发展壮大,被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新中国成立后,他为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马寅初(1882~1982),字元善,嵊县人。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留学美国研究经济学并获博士学位的学者。抗战期间,他第一个站出来公开揭露、严厉抨击国民党的经济政策,被国民党监禁。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浙大、北大等校校长。1955年和1957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发言,阐述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人口控制理论,并被《人民日报》以《新人口论》为标题刊登。但遭到错误批判,后被迫辞去北大校长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职务。1979年7月,恢复名誉,任北大名誉校长、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一生著述宏富,主要有《马寅初经济论文集》、《经济学概论》和《通货新论》等。塑像于中华世纪坛的40位中华文化名人之一。
胡愈之(1896~1986),字子如,上虞人。一生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是中国当代新闻出版界少有的“全才”。1915在上海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后又与郑振铎等7人联名在《商报》上发表由其执笔给国民党当局的抗议书,被周恩来誉为“中国正直知识分子的大无畏壮举”。曾先后策划创办《文学》和主编《世界知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66识》等进步刊物,宣传抗日救亡。1940年,受党指示,赴新加坡任《南洋商报》编辑主任,开辟海外抗日宣传阵地,是著名的宣传活动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光明日报》总编、国家出版总署署长等职,为新中国的新闻出版、文字改革、外交事业、统一战线等工作,做出卓越贡献。
潘念之(1902~1988),又名枫涂,新昌人。我国当代著名法学家。早年长期从事革命活动。抗战时期,在重庆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负责抗日宣传工作,被称为“抗宣之母”。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从事统战和情报工作,并在上海法学院等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参事室副主任、中共华东局统战部处长、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等职。他长期致力于法学与政治学基本理论建设与普及工作,一生著述颇富,贡献卓著,被誉为法学、政治学领域的开拓者,有“北张(友渔)南潘(念之)”之称。
吴觉农(1897~1989),上虞人。著名农学家、茶叶专家。曾留学日本,撰写了《茶树原产地考》,论证了茶树原产于中国。在上海商品检验局工作期间,拟订了一整套检验茶叶的方法,创办了《茶报》。1940年,在复旦大学创立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叶专业科系。次年,在福建武夷山创办中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任所长。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等职。他一生从事茶叶研究,为振兴中国茶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87年,集他一生学术、实践及经验编著的茶学集大成之作《茶经述评》问世。这是一部当代茶学“博大精深”的经典巨著。陆定一在该书的序言中称他为“当代中国的茶圣”。
谢晋(1923~2008),上虞人。著名电影艺术家。他一生拍摄了《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等20多部优秀影片。他的作品紧贴时代、生活和人民大众,赢得广大观众的盛誉,为中国电影,尤其是现实主义电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撰写的《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一书,对许多电影导演和演员产生了巨大影响。他长期致力于中外电影文化交流,为推广传播中国文化倾注了满腔热情,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有突出贡献艺术家等荣誉,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终生成就奖。2009年,他入围“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