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末学不是佛教专用名词。
末学是谦虚的称呼自己与晚生、后辈、后进的意思差不多。
佛教徒们称呼自己末学也是这个意思,是代表尊重他人自我谦虚的意思。
自谦之词,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32表示自己才疏学浅,才学未到家。
【末学】
1.肤浅无本之学。多用作自谦之词或自称的谦词。《庄子·天道》:“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详在於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成玄英 疏:“先,本也。五末之学,中古有之,事涉浇伪,终非根本也。” 汉 蔡邕 《答诏问灾异八事》:“臣伏惟陛下圣德允明,深悼变异,德音恳诚,褒臣末学,特垂访及,非臣蝼蚁所能堪副。” 唐 司空曙 《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诗:“微才空觉滞京师,末学曾为叔父知。” 宋 苏轼 《与封守朱朝请》:“前日蒙示所藏诸书,使末学稍窥家法之秘,幸甚,幸甚。” 明 杨慎 《孔明渊明》:“ 朱子 谓 孔明 之学本 申 韩 , 渊明 之学本 老 庄 。此语末学不敢议,亦不敢从。”参见“ 末学肤受 ”。
2.指浅薄的学者。 汉 蔡邕 《刘镇南碑》:“深愍末学远本离直,乃令诸儒改定五经章句,删剗浮辞,芟除烦重。”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论》:“末学庸浅,不达名教之本,牵於事用以惑自然之性。”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清 黄宗羲 《戴西洮诗文题词》:“所接不过腐生末学,所读不过毛头制义。”
3.犹后学。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阙里既已千载,深儒流於末学。” 唐 韩愈 《读墨子》:“余以为辩生於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宋 苏轼 《谢应中制科启》:“思天下所以太平,必用刍荛之说。亟收末学,以辅大猷。”4.指非正统之学。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儒主传统翼教,而硕士名贤之训附之;杂主饰治捄偏,而傍蹊末学之谈附之。”
多用作自谦之词或自称的谦词。copy
1.肤浅无本之学: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2.自谦之词,犹言不才。如:末学后进
3.指浅薄的学者。
4.指非正统之学。
不是虚怀若谷的谦虚学习,大多是在老师前辈那里用来自谦的词,有zhidao点像“在下、鄙人”这种,再有就是贬义词了,指浅薄的学者或者非正统的肤浅的学问。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末学传统”是传统的一种谦虚的表现,“末学”的意思主要有以下几个:
1、肤浅无本之学,多用作自谦之词或自称的谦词。
2、自谦之词,犹言不才。
此外末学一词的出处不详。
与末学有关的成语:
1、诠才末学: 低下的才能与肤浅的学识。多用作自谦之词。# 低下的才能与肤浅的学识。多用作自谦之词。
2、末学新进:谓后学初进身。含贬义。
3、末学肤受: 指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
4、末学陋识: 末学:学无根底;陋识:学识肤浅。
5、末学后进: 学识肤浅的晚辈。
扩展资料:
传统的常用谦词有以下几种:
一、“拙”字一族
拙笔:称自己的文字和书画。如:拙笔一幅,敬请惠存。
拙见:称自己的见解。
拙著:称自己的作品。
二、“小”字一族
1、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如:小弟有一不情之请。
2、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
3、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
三、“薄”字一族
1、薄技:微小的技能,谦称自己的技艺。如:薄技在身/愿献薄技。
2、薄酒:味淡的酒,常用作待客时的谦词。如:薄酒一杯,不成敬意。
3、薄礼:不丰厚的礼物,多用来谦称自己送的礼物。如:些许薄礼,敬请笑纳。
四、“敝”字一族
1、敝姓:称自己的姓。如:敝姓王。(您)贵姓?
2、敝人:对人e5a48de588b67a686964616f336谦称自己。
3、敝处:谦称自己的家或停住的地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末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谦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