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 。
南京早在100-1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35-60万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汤山生活,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 ,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南京六e68a84e8a2ade79fa5e98193336朝建康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首开都城中轴对称布局的先例,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并深刻影响到东亚各国。六朝皇宫台城,为北魏都城以及东亚各国争相效仿,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深远影响了后世都城建设的形制。
扩展资料:
唐亡后,南唐定都金陵,并扩建城邑。北方战火不断,而自杨吴始,70多年境内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秦淮河两岸集市云集,经济繁荣伴随着文化的发达,诗词、书画都开一代之风。
宋元时期的南京是东南地区的经济重镇,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担任江宁知府,并定居、终老在此。1129年,宋高宗赵构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作为行都,为江南东路首府。1138年定建康为留都。南宋名将岳飞曾在南京牛首山一带大败金兵,并有抗金故垒遗存。
元代时改为集庆路,城内设有东、西织染局,组织丝织品大量生产,专业工匠有6000多户,南京云锦成为元代皇家御用品,南京成为江南地区纺织业中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京
河南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河南省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被描述为人牵象之地,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至迟在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和繁衍。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
这里就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到了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晚期,中原进入了石、铜器并用时代,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
扩展资料: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66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300个主要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
按照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中国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之根在河南,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内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
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是百家争鸣的主阵地,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主流思想均发源于河南。
中国的早期农业文明最早发源于河南。中原早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耕作技术与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的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
为中原早期发达的农耕文明提供了佐证。炎帝朱襄氏建都陈国都城株野,创造了中原早期发达的农业文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南
通过研究古代史学可以百从二个方面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度地位,一是本身的表达方式所映射的文化,这个我觉得不能算中问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二是其对历史的态度所体现的意识形态答方面的内容,而这是独一无二的。至于怎样评价这需要从某一个方面,回结合某种需要,那我不知道,也不敢讲了
ps史学的重点在学,答史只是形式
莱阳一名的由来有几种不同说法。
一说是:莱阳城北有莱山(即今旌旗山),莱阳地处莱山之阳,因以得名。
一说是:西晋时莱阳地属昌阳郡,昌阳城在今市区东南二十三里处的昌山之阳(今前后发坊一带)。唐初,迁昌阳城至今市区。后唐庄宗为避其祖[国昌]讳,更[昌阳]为[莱阳]。
一说是:汉置挺城于今市区南十里东西古城处。但这里屡遭水灾。有人看到从地里钻出五只羊朝现在县城方向跑,跑到城南关温泉,钻进泉去,遂定城址于此,名之曰:[来羊],[莱阳]乃其谐音。
据考,头两种说法较为可信。第三种说法乃为好事者所造。有意思的是:第三种说法曾提到城南关有温泉。据说,河洛镇过去有一座[倒座观音庙],那里地温比较高,有人考证,古时那里可能有温泉莱阳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唐虞夏时为莱夷地;商时为莱国地;西周时为莱侯国地;东周及秦时为齐郡东境;西汉时为挺、邹卢、昌阳、长广、观阳县治之地;277年,观阳、昌阳并入长广;298年(晋元康八年)复置昌阳县(其城址在今境内昌山村南);五代后唐讳昌,改莱阳县。1131年(金天会九年)划莱阳东北部归新设置的栖霞县。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县东境三乡划归新设的海阳县;划青山乡归宁海州(后改称牟平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65县)管辖。抗日战争时期分为莱东、莱阳(即现莱西县)、莱西南、五龙4县,后,莱东、五龙两县并为莱阳县(并时称莱东县,不久,改称莱阳县);莱阳(即莱西)、莱西南两县并为莱西县。1958年莱西县并入莱阳县。1962年又分为莱阳、莱西两县。1987年4月撤销莱阳县设立莱阳市。
在悠长的历史岁月中,莱阳历代先人们在这一片热土上辛勤耕耘,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为灿烂的民族文化增光添彩。明代画家崔子忠的国画著名于世,与当时浙江的陈鸿绶齐名,有“南陈北崔”之称,其所画的“云中玉女图”至今珍藏于上海博物馆;清初诗人宋琬,其诗辞意凄清,与安徽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誉,遗著有《安雅堂集》传世。清代莱阳籍著名书画家还有张瑞徵、周兆龙、赵擢彤、李朴、宋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