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意思: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唯恐有失。
原文应为: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译文: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
出自战国时期,子思《中庸》。
扩展资料:
《中庸》思想体系
《中庸》所论乃天道、人道的最高深又最恒常的道理。中庸是循中和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36之道而为之。其通篇的主旨是论中和,探讨致中和的方法。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人的可教育,就在于能中和;政教的作用,就在于致中和。《中庸》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貌似为“性、道、教”先下了定义,而实质是为《中庸》一书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认为自然授予人的本质就是人性,遵循人的本真善性就是道,修养本真善性就是教。道实质是遵循人的本真善性处理天、人大小事务的无声、无息、无味、无色的一以贯之的自然法则。
道即率性,率性就是自然、平常,平常之理即常规常理,自然的常规常理就是中,就是和。《中庸》一书认为中和之道即天下根本之道,即天下平常、常用之道。
用不偏不斜的平常的中和之道对待所有事物就是中庸,以中和之道修养自己就是中庸。就《中庸》一书而论,可知中庸既是最高的大道境界,也是处理问题的最正确的思想方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庸》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7a64e59b9ee7ad94361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繁育。
出处:《礼记》第三十一篇——战国·子思
扩展资料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意义。
1、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2、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3、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引自月牙山人《中华心法》
中庸的把握心得:动中取恒,静中就重。不辞中道,不偏不易。 强为之名曰道,强为之形曰一。世人为劝向上,多取正义,然而道若为物,其形为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庸》第一章原文及译注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不要百因为是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而放松自我要求,也不要因为是细小的事情而不拘小节,道德原则是一度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用它来问检点自己的言行。即使一个人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要谨言慎行,不答做失道失德的事。
出自:《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内,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容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翻译: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望、意念在萌芽状态克制住。其要求人戒慎自守,对不正当的情欲加以节制,自觉地遵从道德准则为人行事。
寓意:作者是在点醒体道的君子,对于这伟大的天道,即使在众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谨慎儆戒,而不可以有一时的疏忽大意。即便在众人听不见的地方,也是一样。这样,无论是在人前,还是在人后,存向善之心而努力自修的君子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德性的修养,而不可以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否则,是不会在德性的修养上有真正的进步的。
“莫见乎隐”,“见”应作”现”讲,即显现。见是显现在外的外在,隐是指内心的实质。“慎独”即谨慎独处之时,道贵在个人的刻意培养,也贵在个人的自觉省察,在那幽暗的地方,虽然别人看不到,但体道者自己却应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天下最容易发现的。同样,那些细微的事情也是最易于被人发现的:因为人的思想与行为无论怎样遮掩,终会被人发现,体道的君子为了这个原因,对于独知的境地,尤其谨慎小心,甚至于要超过在人前的谨慎。这便是自修的真正境界。 “慎其独”,重要的不是要学人不要“独处”,而是要学人在独处的时候,能够自我把持得住。
拓展资料:
慎独的历史和人们的见解
马王堆帛书及郭店竹简《五行》中亦大讲“君子必慎其独”。
刘向《说苑·敬慎》云: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
宋明理学中直接讲“慎独”二字。郑玄注《中庸》,把“慎其独”解释为“慎其闲居之所为”。梁漱溟先生认为“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朱熹则认为“独”是“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
古人云:“不知荣辱无以为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知荣辱、懂行止,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有取舍、识大体、合规范、守道德。明辩是非、划清善恶、美丑的界限,并不难,难的是能不能做到“慎独”。
鲁迅先生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
《礼记·中庸》中言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说:于最隐密的言行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于最微小的事最能显示一个人的灵魂。《礼记·礼器》说: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庄子·大宗师》说: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后汉书·杨震传》:王密在昌邑做县令,为了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他始终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恰巧朝廷派来的新任太守e5a48de588b67a686964616f333杨震和王密多少有些交情。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岂能错过?王密立刻跑去拉拢关系,他不惜血本,竟拎着十斤黄金公然行贿,杨震愤愤地质问:“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毫不脸红地答道:“暮夜,无知得。”意思是并非光天化日众目睽睽,我送礼您收钱的事儿谁会知道呢?杨震既是正人君子,又是清官廉吏,他哪里受得了这番侮辱?立刻寸步不让地挖苦说:“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 “湛湛青天不可欺”,做了枉法的丑事,不但法纪难容,连上天都要报复你!杨震由此获得“四知太守”的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