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故事 > 老子在什么情况下写下《道德经》?-老子在什么情况下写下道德经

老子在什么情况下写下《道德经》?-老子在什么情况下写下道德经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老子云游天下,西去经过了函谷关,函谷关的关令尹喜老早就知道了老子的大名,就希望老子可以留下一本书让后人学习。说不然不让你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老子就复述几千字,然后尹喜进行整理,也能保存流传下来,就是我们现在所看的《道德经》了。

老子写下了《道德经》,让后人能够近距离的体会到他的思想。而老子所代表的道教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现在我们总是认为老子写《道德经》是被逼的。因为他在他的《道德经》中说“言者不如知者默”,意思是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可他自个儿却写了《道德经》。岂不是自相矛盾?其中自然是有一些原因的。那个尹喜便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

老子实在是太神秘了,他西去函谷关之后再也没有什么音讯。他去了哪里?到了哪里?见了什么人?他到了晚年之后如何了我们什么都不知道,除了一部《道德经》让大家可以稍微了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1解接近他的思想。道德经》也很难懂,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读懂的。但是只要懂了的部分绝对是受益匪浅。

《道德经》不过短短5000字,现在的很多文章都比他多,但是他可比现在的那些文章好了不知道多少。

而且千年时间逝去。在其中不知道有多少5000字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老,但是《道德经》却一直是我们必读的经典。




因为老子愿意。

2500多年前,老子离开洛阳,出函谷关向西,之后再也无人知晓其下落。《史记》笼统地说他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后汉书》提出了“老子化胡说”,认为他到西方教育胡人去了,并且后来成了佛,这都给后人留下了谜团。
老子到底去了哪里?至今还是一个谜,后人对此既关心又无知,只能不断地猜测。倒是洛阳人找到了一些有关老子下落的蛛丝马迹:栾川有、洛宁也有……但这都是真的吗?

2500多年前,老子要离开洛阳时,面临着走向的选择。

东边是他的家乡,南边是楚国,但他没往东走,也没往南走,更没考虑往北走。他把目光投向了西方。

西方最有吸引力。老子从文献中,知道西方有函谷关、大散关,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而在更远的地方,流淌着两条神秘大河,河流流经的地方,有一种宗教在召唤人们……

这,无疑在召唤老子。他骑上青牛,往西边走去。



这时的老子真的是老了。沿着邙山南麓往西行,夕晖直接涂抹在他脸上。这张脸已经非常苍老:两道长长的白眉毛,宛若两道白色瀑布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8,顺着陡峭的脸颊,夸张地飘落;而那长长的白胡须,被风往前吹着,好像探路的触角,指向了西方。

历代绘制的《老子出关图》,基本上都是这个形象。但在洛阳下清宫,我看到的《老子骑牛图》远没这么夸张。这里的道士讲:下清宫原名青牛观,是老子炼丹修道时拴牛的地方。附近有条山谷,名叫青牛峪,是青牛吃草的地方。

但这里有个疑问:历代《老子出关图》上,老子骑的都是一头水牛,为啥不骑“老实肯干”的老黄牛呢?

我市某中学曾讨论过这个问题,答案千奇百怪。有的学生说:老子专门骑水牛,因为他要西渡流沙,茫茫戈壁上,他得靠水牛寻找水源;有的说:老子是为了坐着舒服,水牛脊背宽阔,像卧铺,可躺下休息,还可盘腿吹笛;有的说:老子是为了喝牛奶!这头牛就像一个车载牛奶公司,他可以随时补钙,防止老年骨质疏松症。

可是:老子骑的是一头公牛!牛角上还挂着酒葫芦呢。

这是笑话。其实还是听听专家的见解吧——很简单,2500多年前,洛阳气候和现在完全不同,森林湖沼密布,很多地方是水乡,水牛多得很呢——如此看来还是专家牛,一下子就拽住了牛鼻子!

话说老子一直向西,心中并不好受。其一:他犯了渎职罪,没有看管好图书资料,让人给抢运到楚国去了!为此,朝廷罢了他的官。其二,各诸侯国势力渐大,周王室不断内讧,这些明争暗斗使他厌烦,他要出走!

走吧走吧——洛阳已经不可留恋。老子微闭了眼睛,老青牛睁大了眼睛,朝廷闭上了一只眼睛,任由老子逃离洛阳。但走得匆忙,老子没带关牒!

没带关牒,咋过函谷关呢?一个现实难题,摆在老子面前。



函谷关,在如今灵宝境内:“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如今此地已建了城楼式关门和游览区。但真正的函谷古道,是位于灵宝市北15公里处,紧靠黄河岸边。

话说这日清晨,关上旌旗招展,关下的通关之人来来往往。关令尹喜一大早就来守关。他站在城楼上,手搭凉棚望东方——古人有望气之学,若看到紫气,必有贵人至。

不一会儿,果然有紫气从东边飘移过来,渐渐地近了、大了。他赶忙吩咐下属备好酒菜,然后急步走下城楼,虔诚相迎。

来者是一位皓首白须的老者,骑一头青牛,这便是老子。

老子出关,是在公元前485年,算来已经86岁了。尹喜见老子虽然须发皆白,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紫气头上飘,朝霞身后照,如此背景画面中的老子,沉静如水,清气扑面,仿若神仙一般。

尹喜大喜!他知道当今世上的智者来了!他要留住老子,让他教授自己学问。但他到了老子跟前,却一时说不出话来。那老子,笑眯眯地看着他,自然如风,沉静如水,他顿觉得自己的这团躁气,遇到老子这股清气,悬殊太大,不觉自惭形秽。

老子和青牛都看了他一眼,见他不说话,就又继续赶路,往关外走去了。尹喜急坏了!是啊,这是清晨啊,又不是黄昏投宿问店的时候,有什么理由拦住人家求教呢?

正懊恼间,尴尬事发生了:老子要过关,却没有带关牒——好!尹喜灵机一动,有办法了!



离开洛阳时匆忙,老子忘了带关牒,或者因犯了渎职罪,压根就不敢去领关牒。没有关牒,不准过关,这是规矩。这正好给了关令尹喜一个机会。《史记》记载“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似乎是在强迫老子著书了。老子是不太愿意的,但若不答应,人家不会放自己过关。

所以有人说:老子简直是被“枪”逼着,才写出五千言的!其实细想想,这并不符合两位当事人的身份。你想啊:那五千言一字一意,是何等的珍贵!上篇下篇,气韵连贯,可谓最动听最深刻的杂言哲理诗。这种好东西,必是在最愉悦的心境下一气呵成的,哪里是被逼出来的?

所以,早有文人为我们描绘出当时情景:尹喜见了老子,道:“我是函谷关令尹喜,前些日子我观天象,见东方紫气云集,知有圣人来到,已恭候多时了。愿先生到寒室一叙,学生想聆听先生教诲。”

老子顺其自然,与其畅谈,似遇知音。不觉黄昏来临,乃秉烛夜话。尹喜问:“天下人都知先生是得大道的圣人,却很难领悟您的思想。先生能否指点一二?”老子道:“我的话浅显易懂,但有人认为说得太宽泛、不具体,所以不得要领。其实不外乎三条:一曰柔慈,量力而行;二曰俭约,去贪去欲;三曰不争,无为而治。”

又问:“何为去欲?”

又答:“五色、五音,使人耳不聪目不明;五味、畋猎,使人沉湎享乐之中;寻奇、居宝,使人行为不俭。因此,圣人只求维持基本生计,凡事有所取舍。”

“先生思想果真博大精深!敢问先生出关西游,可有向往?”

老子回答:“我要到那小国寡民的地方去!我愿人们废弃各种器具,珍爱生命而不背井离乡;弃车船、罢战事,回归到自然纯朴中来;安逸居所、乐尚民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

尹喜充满向往:“敢问先生,你所说的小国寡民在何处呢?”良久不见回答。看时:老子双腿盘坐,双目拢合,呼吸均匀,已进入梦乡也。尹喜道:“真乃世间第一高人矣!”

次日东方发白,尹喜推开房门,老子已经走了,几案上摆放着墨迹未干的竹简,共五千言。尹喜因知乃老子所撰,故书名《老子》。至唐改称《道德经》。

据说尹喜读后,似闻天籁,官也不做了,赶紧追老子。对老子说:“我要跟您一起出走!”老子一笑,顺其自然,带他走了。至于这是不是真的?谁也闹不清。

闹不清楚的岂止这个?就连老子的归宿,也都是一个谜。



关于老子的归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是“老子化胡说”,始见《后汉书·襄楷传》。称:“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这是说老子肩负重大使命,到西边教化胡人,并且后来成了佛。但自古到今,在西方没找到老子的任何踪迹和遗物,所以此说存疑。

第二,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指出:老子入关西去,尹喜“去吏而从之”且“俱之游流沙之西。”这说明老子在尹喜的陪同下,一直到了甘肃河西的居延地区。

第三种说法:老子出关之后,根本没有继续往西走,而是调整方向,经卢氏,到栾川,最后在洛宁去世,并葬于洛宁寿安山。

持第二种说法的人,列出了老子在甘肃的大致线路:出函谷关、过大散关、由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入甘肃,经游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又回到陇西邑,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去世。

老子在临洮去世后,其子嗣在此繁衍。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于是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

持第三种说法的人,一般为洛阳人。媒体工作者李泰轩认为:老子一生,始终没远离河洛地区,所以洛阳郊县大有老子踪迹。他推断老子西出函谷,不过为表明自己不投楚国,所以老子向西,意在入秦不入楚,但走着走着,忽想起西边是“周”的根据地,故而半途折返,回到栾川,青山绿水,正好隐居。

栾川人也认为老子出关是虚晃一枪,出关后马上掉头,沿虢国古道,从灵宝、卢氏辗转至栾川隐居,故有老君山。如今的老君山,确有残碑文物为证,还有老君河、老君庙以及四月初八的庙会,都是纪念老子的。

洛宁人李德龙却认为:老子最后落脚洛宁,并在此病死,安葬此地。理由是洛宁县城东5公里寿安山南麓有祖师墓,其实就是老子墓。依据其一是古竹书《老子葬其造》中载“老子葬寿鞍(同“安”)山,其周所四龙围绕”。如今,祖师墓周围果然有四条深谷,宛若四条游龙。其二是北宋林灵素《水镜相术论》前言中载“老君者李耳,卒葬于永宁(洛宁)之寿安山”。

他还有很多依据。当然,他有多少依据,别人就有多少质疑。反正无论哪种说法,都似乎说服不了人。这都是被司马迁那句“莫知其所终”给忽悠的!

不过“西出函关”、“紫气东来、“西渡流沙”、“不知所终”到后来都成了典故,也挺好,其文化意义已超过考据意义了,其审美价值也超过考证价值了。而且老子、尹喜两位高人在函谷关一邂逅,就把一个只有军事意义的关卡,绾成了一个历史节点,赋予了文化内涵——从此让道家文化有了一个神秘走向和青色弥漫……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中国古代文学! 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学史?谈谈你的观点 你怎么理解文学是目的而非手段? 文学包括什么 是供人干嘛的? 《蚕》阅读题答案 自缚怎么解释? 如图为蚕的生殖、发育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蚕... 你养过蚕吗?回想你的养蚕经历,结合下图中家蚕的发育过程图,回... 将该错的经过用成语表示. 改正错误的成语,改错经过用成语表示 成语巧改错 成语海上飘浮改错别字 改正用错的字 成语生龙活虎的意思和解释 用生龙活虎造句及其故事典故 用“生龙活虎”怎么造句? 生龙活虎造句 用生龙活虎造句 老子在什么情况下写下《道德经》? 《道德经》是什么时候写的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道德经是老子在什么背景下写成的? 老子出函谷关的时候,为什么要写下道德经给世人? 形容人老还有用的成语 形容人变老的成语 形容一个人老了的成语 形容人山的成语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膘什么肉什么 “肉”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肉四字成语有哪些 带‘肉’字四字成语 和“同流合污”相似的成语有哪些? 有个成语叫××一气?同流合污的意思,谁会? 同流合污成语的解释 形容“同流合污”的成语有哪些? 什么貌非凡成语 关于非凡的成语 什么非凡四字成语 什么非凡的成语 耳朵小没什么肉代表什么 很多人的耳垂基本都是长的没什么肉 我呢是圆圆肉肉的胖子也会... 我耳垂很小没有什么肉很难看 不知道经常按摩能不能大一点啊? 别人说我耳垂薄,屁股没肉,没福相是真的吗?难道我儿子五行外... 牛身上的肉分哪几种? 牛身上都有哪几种肉组成? 牛身上的肉分别叫什么名字? 牛身上各部位的肉分别适合做哪类菜呀? 自学难度大吗?自学真的能成才吗? 自学真的能成才吗?或要和什么人对比才可 真有人自学成才吗 我这样可以自学成才吗?可能吗? 好听又好看的生僻字有哪些? 你知道的生僻字有哪些?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