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1)边塞诗人 岑参
(2)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3)豪放派诗人辛弃疾
(4)婉约派知诗人李清照
(5)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6)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诗人,通过诗歌创作、吟咏抒发激情,通过诗歌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道通过诗歌鞭挞社会丑恶,通过诗歌传颂人间真善美。载入文学史上的诗人,应属于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的范畴。中国历代出现过众回多的杰出诗人。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对于诗人的分类很多,如陆游、丘逢甲等称爱国诗人,高适等则称边塞诗人,陶渊明等称田园诗人,李商隐等称无题诗答人,邮如斯、袁枚、赵翼、张问陶等称性灵诗人。另外,古今诗人的雅号还很多,如诗仙、诗圣、诗佛、诗祖、诗鬼等。
海子, 原名查海生, 1964年 5月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城外的高河查湾。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先后自印诗集<<河流>>、<<传说>>、<<但是水、水>>、<<麦地之翁>>(与西川合印)、<<太阳, 断头篇>>、<<太阳,天堂选幕>>, 另有长诗<<土地>>(已由春风文艺出版设出版)、<<太阳, 天堂和唱>>, 1988年写出仪式诗剧三部曲之一<<刹>>.。1989年 3月26日, 他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
他杰出的, 天才的创造力在中国的诗坛留下了独特的光芒。海子曾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特别奖、第三届<<十月>>文学奖容誉奖。部分作品已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 而他留下的大约200万字的诗作、剧本、小说和论文尚待整理出版
朱湘,字子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今年诞辰100周年,祖籍安徽太湖县弥陀镇,生于父亲朱延熙湖南沅陵任内。
1919年朱湘入清华学校读书,在“水木清华”的校园里,由于受“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于1920年参加梁实秋、闻一多组织的“清华文学社”,1921年开始写诗。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与诗人饶孟侃(子离)、孙大雨(子潜)、杨兴恩(子惠)合称“清华四子”,享有诗名。朱湘在安徽大学的同事苏雪林女士对朱湘一直是以“诗人”相称。
1933年12月朱湘投江自杀后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的济慈”。
济慈是英国诗人,1795年出生于伦敦,自幼喜爱文学。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却一直誉满人间。
济慈和朱湘虽相隔一个多世纪,除他们的生活经历和诗歌创作生涯很有相同之点外,两人的性情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济慈具有旷世奇才,由于家境穷困,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后又弃医从文。
朱湘虽然出生在官宦之家,但由于他三岁丧母,十岁丧父,家道中落,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朱湘外冷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0内热,性情狂傲、倔强、孤僻、狷介,但却胸怀一颗赤子之心,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崇高的爱国精神。他在美国留学期间,为中华民族倍受歧视、中国现实社会落后感到愤怒和羞惭,他慷慨激昂地声称“为中国鞠躬尽瘁是我早就选定了的。”并说:“我在外国住得越久,越爱祖国……”。在国外,他的矜持和狂放不羁显示出他铮铮铁骨的为人,回国后他的狂傲、乖僻的个性致使他长期失业,甚至最后走上绝境。
朱湘“绝顶聪明”,曾受到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的器重。他和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陈西滢等人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月派”诗人,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奠基者。他极力从外国文学作品中吸收有益的东西,推进中国新文学运动。由于性格决定,他看不惯虚伪的世界,他要“寻遍天堂,从日生的时候寻到日死,还燃起白烛夜中去寻觅———你决不会寻到一种东西,假君子”。朱湘作为诗人,敏感、激愤、悲凉、压抑和绝望为常见的情绪状态,这种无常的情绪状态使得诗人产生一种独特的思维,于是乎也就产生了许多绝世之作,所以说“朱湘的诗是不死的”。
对于诗人朱湘自杀的原因,一些资料上介绍诗人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社会的打击,家庭的失衡,生活的艰难,对他产生轻生的念头是有很大影响的。但我不同意他是失去生活勇气的说法。这可从苏雪林先生的文章里得到证实。“他觉得有一种飘忽的玄妙的憧憬,永远在他眼前飘漾。好象美人的手招着,来呀……这就是那美丽魅人的诗神的声音。于是他将那足以戕害他生机的现实像敞屣一样抛掷了。饥饿,寒冷,耻辱,误解,还有足以使得敏感诗人感到彻骨痛伤的种种”。诗人自己对诗神说,“我的诗神,我弃了世界,世界也弃了我……给我诗,鼓我的气。替我消忧。我的诗神!这样你也是应该一看我的牺牲罢。为了你,我牺牲一切,牺牲我!全是自取的:我决不发怨声”,诗人是以生命殉艺术。其实诗人在1926年2月写成的长诗《王娇》中早就流露出这种绝望,“妻子去了,女儿也已归阴,我在人世上从此是孤零,这样生活着有什么滋味?等着罢,等我与你们同行!”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朱湘和济慈,和许多早逝(或自杀)的大文豪一样,都是一种诗情的冲动使之达到忘我的境地。难怪诗人的好友罗念生说:“英国的济慈是不死的,中国的济慈也是不死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还有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7a64e58685e5aeb9366
这句话出自清朝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
原文如下: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白话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投身革命。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这一段看似白描,似乎没有多少深意。其实如果联系历史背景,是仍然可以感到话外之音的。“正梅花万里雪深”,“梅花”是他们,又是传递消息的暗示。
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而这人事,正是他们“志”的结集,所“须相忆”者,仍是祖国恢复之大业。因此,这是一场特殊的斗争,即抗战派在被迫流离失所时,仍在呼喊着团结。
甚至可以说,通篇都是在告诫着不要忘了抗战的事业。这样分析是有心理依据的。在共同斗争中因失利而不得不分手的战友,临岐执手勉励莫相忘时,他们思想里起作用的第一要素应是斗争失利的耻辱与磨砺以须的豪情。
战友在一起当然比分散开好。他知道,投降派又何尝不知道。以是他们之间的“离别”就成为“不堪”的了。“不堪”二字,伤心之至:已不成军,不堪遣散。通篇都是对于抗战事业的悼念与惋惜。甚至连那一滴儿女泪,也要他收起,这样的心肠,要以江山为念,真正是情深意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满江红·小住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