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如果崔浩下面没有别的字了,那么崔浩就是人名。在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个著名的政治家叫崔浩,但从图片看绝不是同一人。“崔浩书印”应该是指崔浩专门用于书法作品上的印。
崔浩的家族是北魏时期中原汉族士族的第一盛门,他本人博学多才,在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均作过高官,宦海生涯五十余年,声名显赫。谁料,太平真君e69da5e887aa7a64364十一年(公元450年),崔浩以修国史暴露“国恶”的罪名被灭族。其宗族与亲戚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遭灭门之祸。“凡一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只因修国史暴露“国恶”便株连如此众多的无辜,这种说法很难令人信服,因而,对崔浩死因一直众说纷纭。
有的学者根据《宋书·柳元景传》认为,崔浩之被杀,是由于他“密有异图”。
有的学者认为,“助佛抑道”是崔浩招致灭族之祸的根由。其依据是《魏书·释老志》中《高僧传》的记载。当时佛道相争,太子晃奉佛而崔浩事道,道教先得胜,太子晃所师事的玄高被杀。太子继位,崔浩必然受祸。
现在一般的研究者都倾向于崔浩之被杀,是由于北魏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矛盾斗争的结果。
崔浩对北方士族人物多所荐拔,有时竟与太子争执,坚持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崔浩主张辨别姓族门第,甚至企图恢复五等勋爵制。崔浩企求的不仅要在汉族士庶之间加以区别,而且是要把鲜卑贵族摈斥于最高的社会阶级之外。这怎能为鲜卑贵族所容?这一点有史书为证。《魏书·卢玄传》载:“浩大欲整齐人伦,分别姓族。玄劝之曰:‘夫创制之事,各有其时,乐为此者,讵几人也?宜其三思。’浩当时虽无异言,竟不纳,浩败颇亦由此。”
崔浩掌权后,企图按照汉族的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整理、分别和规定氏族的高下,从而得罪了众多的鲜卑贵族。但给崔浩带来杀身之祸的直接原因,是《国书》事件。
在公元439年(太延五年)十二月时,拓跋焘命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事,续修国史。拓跋焘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崔浩他们按照这个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当时,拓跋焘要编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国记》修毕后,参与其事的著作令史闵湛、郗标建议把《国记》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笔,同时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经》。闵湛、郗标巧言令色,平时以谄事崔浩而获得崔浩的欢心。他们的建议被崔浩采纳,拓跋晃也表示赞赏。于是,在天坛东三里处,营造了一个《国书》和《五经注》的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 由于《国记》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其中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而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鲜卑贵族看到后,无不愤怒,先后到拓跋焘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拓跋焘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636f7079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4状。崔浩被捕后,承认自己曾经接受过贿赂。其实他对自己所犯何罪,也不明白。拓跋焘亲自审讯他时,他惶惑不能应对。
公元450年7月5日(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太武帝诛杀崔浩。在送往城南行刑时,“卫士数十人溲(撒尿)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同时,秘书郎吏以下也都被杀,而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史称“国史之狱”。
崔浩(381—450),北魏大臣,军事谋略家。字伯渊。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官至司徒。
明元帝时,参与军国抄重事。太武帝灭赫连昌,击败柔然,取北凉,他都参与策划。
崔氏为北方士族之首,对北zhidao方士族人物多所荐拔,企图恢复五等封爵制,与北魏统治者发生矛盾。
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以修史暴露“国恶”的罪名被灭族。其宗族与亲戚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遭灭门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