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文学(人文)精神依靠的是人格精神的承担,体现与文学与人生的一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的价值观念。特别是魏晋以来的审美精神中的人文意识,更加重视人的生命本体,将文学写作视为人生的目的而非手段,将文学作为生命精神的凝聚。
《左传•襄公二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66十四年》提出:“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衰,此之谓不朽。”司马迁著《史记》,提出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三国时曹丕《典论•论文》中对于文学地位给予了前所未有的评价,他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在这里强调,年寿和富贵都是“必至之常期”,唯有文学可以传载人的生命精神,可以超越时间世代延续,因此,他把文学创作看作延续个人生命价值的寄托,希冀通过文学创作使自己的生命意识延续不绝。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注引《魏书》曰:“帝初在东宫,疫疠大起,士人凋伤,帝深感叹,与素所敬者大理王朗书曰:‘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惟立德扬名,可以不朽”这段记载说明,曹丕所以要发愤著书,正是感于人生凋零无期,希望在文章中使自己的生命意识留存下来,垂名后世。
因此说,文学是目的而非手段。
文学是研究文子其故事、《文子》其书、文子其思想以及百《文子》文学性等的一门学问。
文学 (一种语言艺术形式)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
西汉时期,学校的负责人,称为“文学”。
汉武帝为选拨人才“招贤良文学”,卫绾建议度“罢申商韩苏张之言”,该年录取的第一名是公孙弘。《史记·孝武本纪》:“后六年,窦太后崩。其明年,上征文学之士公孙弘等。”[1] 《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是时,弘年六十内,以贤良征为博士。容
“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六年……太皇太后崩”;“元光元年……诏举贤良文学,上亲策之。”
贤良,是指品貌端正、道德高尚之人。
文学,是指精通儒家经典之人。
“文学”的转变始于魏晋时期。历史记载,曹丕“初,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
蟹蟹,望采纳
1、伐功copy矜能的意思: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伐、矜:夸耀。
2、伐功矜能的拼音:【fá gōng jīn néng】。
3、伐功矜能的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zhi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