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40岁。不惑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huò zhī nián,意思是指人到中年(这里中年指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3,有完全的了解所以不惑,而立(30岁)是做事能循礼,但并不完全了解。因此,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达到智者的地步。
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扩展资料
相关成语
一、不惑之年 [ bù huò zhī nián ]
【解释】: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译文】: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
二、评析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一指四十岁的代称,二指形容人到中年(四十岁)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
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zd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扩展资料
不惑之年的反义词:
一、豆蔻年华 [ dòu kòu nián huá ]
【解释】版: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权三四岁时。
【出自】: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
二、黄金时代 [ huáng jīn shí dài ]
【解释】:指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时期。也指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出自】:谢觉哉《青年人怎样锻炼自己》:“人从十五岁至三十岁,是黄金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的是40岁。zd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孔子说:“我十五版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权,不觉得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