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
他是公忠体国的人来
狐偃,姬姓,狐氏,字子犯。是晋文公的舅舅,又称舅犯自、咎犯、臼犯。
狐偃出身戎狄部落。其父狐突,在晋武公时出仕晋国。其兄狐毛。武百公之子晋献公娶狐突度的女儿生重耳和夷吾,狐偃和兄长狐毛辅助重耳。
全句为:“晋公子亡,长幼矣,而抄好善不厌,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
意思是“晋公子百流亡在外十几年,已经由孩子长大成人了,喜欢做好事而不自满,像对待度父亲一样事奉狐偃,像对待老师知一样事奉赵衰,像对待兄长一样事奉贾佗。”道
注: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geren/zhuanti/guwen/201004/120722.html
狐偃老谋深算,为人重利、高傲
赵衰大智若愚,为人低调、谨慎
魏犨一介武夫,为人粗暴、莽撞
先轸文武双全,为人冷静、机智
胥臣机灵善谋,为人体察、善思
当然是赵衰最有智慧.子犯重利,“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先轸太过刚直.性情暴烈不驯.赵衰则“冬日之日,赖其煦暖”,
赵衰的介绍
赵衰推行最大亩制,以二百四十步为亩,并且不收税.见《孙子兵法·吴问篇》足见其立足于长远了。
赵衰有才度韬略,跟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多年,使后者最终成为春秋霸主。晋文公选拔中军元帅时,本想指定赵衰,但赵衰不肯做,推荐郤谷,说郤谷五十岁了,还坚持学习,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都高。于是郤谷当元帅,不久老死了,晋文公又请赵衰出马,赵衰继续推辞,说栾枝忠贞谨慎,先轸足智多谋,胥臣见闻很广,都可以入选。于是以先轸主持三军及国事。先轸死后,晋文公要赵衰继任统帅,赵衰又推辞,推荐先轸的儿子先且居。
赵衰三次辞让,淡泊名位,是真正社稷重臣。古话说,天下没有纯白的狐狸,却有纯粹白的皮裘,取之众白也。狐偃、赵衰,先轸这三个股肱之臣、九袋长老,同心合力,为晋国两代君主做出狐狸的白袍子。
赵衰人品的卓约越,晋文公某次要赏赐赵衰。赵衰说:“您是要赏赐根本呢,还是要赏赐末节呢?如果赏赐末节,那么有参战的将士在;如果赏赐根本,那我的建议是从郤子虎那里听来的。”
赵衰道德风尚,千古独步,给人感觉阳光煦暖,心性纯厚,被时人论为“冬日之日,赖其煦暖”,多么温馨。
虽然介子推说子犯“贪天之功”,但你觉得文公返国的功劳真的在于天吗?若没有狐偃的释土之义、必文公出齐国,恐怕文公会心灰意冷、苟且偷安,一辈子也未必回得去,他是很聪明的;先轸是个军事天才,他提的计谋大多很奇,无往不胜,再说我们是讨论其智慧,并非其性格,况且他即使暴躁,最后还不是后悔且殉国了?
呵呵!天欲兴之者虽弱必强. 天欲弃之者,虽强必弱.
请思考以下问题先轸、狐偃死后为什么家族被人轻易灭掉?外什么晋国人对先轸、狐偃没有什么怀念? 为什么赵衰两个儿子赵同赵括也同样被株灭赵宗反而更加强大.
先轸、狐偃虽然很有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1智慧却是在维护那个没落的奴隶制度.赵衰推行最大亩制,以二百四十步为亩,并且不收税.这是在顺应历史.在向封建制度转变.顺应了历史,就得到了民心.
人无远虑,必有近优.先轸、狐偃是小智慧,赵衰才是大智慧。
晋平公十三年(前545年),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晋国。经过一番对当时晋国政治形势的考察和研究,延陵季子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说,“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后矣!”后来事实证明,延陵季子的论断完全切合实际。